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能源危机制约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立早自身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1)目前,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成为最主要的能源,它们的大量使用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 ▲ 的含量迅速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2)氢能源是我国正在开发的新能源之一。其使用的主要途径是设法构成原电池,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原电池是一种 ▲ 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是1000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为20A,输入电压为50V,在此状态下,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为 ▲ W,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至少应为 ▲ m2。(按阳光垂直照射时,地球表面每平方米面积上每秒内可获得800J的能量,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为20%计算)
(4)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未来的新能源要艇够大规模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的、不可再生的能源,
人教版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提纲
一、能源家族
(一)、能源: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
(二)、分类:
1、按能源的利用方式分为: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中可以获取的能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内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电能
2、按是否可再生分:
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内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
3、按开发早晚的情况还可分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4、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5、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二、核能
1、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核能,也叫原子核。
裂变:用中子轰击重核时,重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部分,同时释放核能。 原子弹:不可控核裂变。
聚变:较轻的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氢弹:不可控核聚变。
(2)核能获得的途径:
①原子核的核裂变:核电站。②原子核的核聚变:太阳能(太阳表核聚变面)的利用。
3、核电站
(1)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发电。
(2)核电站具有的消耗的燃料少、运输量小、成本低、功率大的特点,但需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放射性污染,确保安全。
三、太阳能
太阳能的优缺点:
来源 | 优点 | 缺点 |
轻核聚变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 十分巨大;供应时间长;分布广阔;无需开采、运输安全;无污染。 | 存在分散;太阳能的功率变化大,不稳定,给正常连续使用造成困难;转换效率低;转换系统造价过高。 |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四个渠道:
被直接利用;被海洋、大地吸收;被植物、微生物吸收;使大气、水升腾循环。
直接利用太阳能两种方式:
2、太阳能的转化
使空气变热形成风能;直接使大地变热,使水汽化,太阳能变为内能;被生物吸收成为生物质能等。
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源革命
人类历史上,能量转化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就在能源革命。
A、第一次能源革命:标识:钻木取火; 主要能源:柴薪; 持续时间:近一万年。
B、第二次能源革命:标识:蒸汽机的发明;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持续时间:二百多年
C、第三次能源革命:标识:核能的使用 主要能源: 持续时间:到现在
2、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例如:汽车制动时,由于摩擦而使一部分动能变为地面和空气的内能,这部分内能就不能再次开动汽车。
3、节约能源:由于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正逐渐被消耗,所以节约能源,已成为紧迫部问题。
出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开发利用核能和太阳能。
4、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1)环境污染: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2)环境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3)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改进燃烧设备,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加装消烟装置,减少烟尘排放量。普及使用煤气和天然气,以代替家用煤炉。集中供热,以减少烟囱数目,既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又减少了污染。开发利用污染小的新能源。
5、未来的理想能源
理想能源满足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大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污染环境。
人教版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提纲
一、能源家族
(一)、能源: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
(二)、分类:
1、按能源的利用方式分为: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中可以获取的能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内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电能
2、按是否可再生分:
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内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
3、按开发早晚的情况还可分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4、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5、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二、核能
1、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核能,也叫原子核。
裂变:用中子轰击重核时,重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部分,同时释放核能。 原子弹:不可控核裂变。
聚变:较轻的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氢弹:不可控核聚变。
(2)核能获得的途径:
①原子核的核裂变:核电站。②原子核的核聚变:太阳能(太阳表核聚变面)的利用。
3、核电站
(1)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发电。
(2)核电站具有的消耗的燃料少、运输量小、成本低、功率大的特点,但需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放射性污染,确保安全。
三、太阳能
太阳能的优缺点:
来源 | 优点 | 缺点 |
轻核聚变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 十分巨大;供应时间长;分布广阔;无需开采、运输安全;无污染。 | 存在分散;太阳能的功率变化大,不稳定,给正常连续使用造成困难;转换效率低;转换系统造价过高。 |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四个渠道:
被直接利用;被海洋、大地吸收;被植物、微生物吸收;使大气、水升腾循环。
直接利用太阳能两种方式:
2、太阳能的转化
使空气变热形成风能;直接使大地变热,使水汽化,太阳能变为内能;被生物吸收成为生物质能等。
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源革命
人类历史上,能量转化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就在能源革命。
A、第一次能源革命:标识:钻木取火; 主要能源:柴薪; 持续时间:近一万年。
B、第二次能源革命:标识:蒸汽机的发明;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持续时间:二百多年
C、第三次能源革命:标识:核能的使用 主要能源: 持续时间:到现在
2、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例如:汽车制动时,由于摩擦而使一部分动能变为地面和空气的内能,这部分内能就不能再次开动汽车。
3、节约能源:由于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正逐渐被消耗,所以节约能源,已成为紧迫部问题。
出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开发利用核能和太阳能。
4、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1)环境污染: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2)环境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3)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改进燃烧设备,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加装消烟装置,减少烟尘排放量。普及使用煤气和天然气,以代替家用煤炉。集中供热,以减少烟囱数目,既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又减少了污染。开发利用污染小的新能源。
5、未来的理想能源
理想能源满足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大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污染环境。
阅读短文,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温室效应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人类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气候变化最新科学信息的权威机构.它在2001年发布的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
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温室效应是这一话题的核心.它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全球变暖更显著.
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中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近百年里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1)何谓温室效应?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文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面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
阅读短文,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温室效应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暧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人类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气候变化最新科学信息的权威机构.它在2001年发布的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
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温室效应是这一话题的核心.它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全球变暖更显著.
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中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近百年里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1)何谓温室效应?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文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面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