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甲.乙两组同学利用如图14所示的电路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用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10Ω 2A 字样,电源电压不变.(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 (1) 如果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放置正确.当他们闭合开关S后.却发现小灯泡都不亮.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分别见表一.请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并填入表一的空格内.(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灯泡均正常) 表一 组别 电流I/A 电压 U/V 故障原因 甲组 0.3 0 乙组 0 3 图14 电压U/V 电流I/A 电功率P/W 2.5 表二 (2) 甲组同学排除故障后.再次闭合开关S.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当他们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某一位置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电流表的示数如下图15所示.请你在表二中将该组同学尚未记录的数据填写完整.并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填入表二中. 图15 24. 小明想比较牛奶的密度和豆浆的密度的大小.可身边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请你帮他设计一种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要求:除了“密度计.天平和量筒 外.其它器材任选. 你需要的实验器材: 方法: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甲、乙两组同学利用如图14所示的电路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用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10Ω 2A”字样,电源电压不变。(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

(1)  如果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放置正确,当他们闭合开关S后,却发现小灯泡都不亮,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分别见表一。请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并填入表一的空格内。(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灯泡均正常)

表一

组别

电流I/A

电压 U/V

故障原因

甲组

0.3

0

乙组

0

3

表二

电压U/V

电流I/A

电功率P/W

2.5

(2) 甲组同学排除故障后,再次闭合开关S,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当他们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某一位置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电流表的示数如下图15所示。请你在表二中将该组同学尚未记录的数据填写完整,并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填入表二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 两种液体中 (ρA<ρB),并用力F1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所示,并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A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 4.0 6.0 8.0 8.0 8.0 8.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 2.0 4.0 6.0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表二   液体B
实验序号 7 8 9 10 11 12
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 5.6 7.8 10.0 10.0 10.0 10.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 2.2 4.4 6.6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 17.6 19.8 22.0 24.2 26.4 28.6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F3与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变化的倍数关系及相关的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时,圆柱体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与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成正比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时,圆柱体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与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10(或5、11;或6、12)
4、10(或5、11;或6、12)
数据中的距离h 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3)请将表一和表二中6个空格填写完整.
(4)甲同学进一步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后三列数据和相关条件,计算了F3 和F1 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
错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
(5)乙同学进一步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后三列数据和相关条件,计算了F3和F2的差值,由此得出结论:
(a)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长方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长方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

(b)
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长方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力差越大
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长方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力差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 两种液体中 (ρA<ρB),并用力F1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所示,并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A
实验序号123456
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0.220.24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4.06.08.08.08.08.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2.04.06.0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6.018.020.022.024.026.0
表二  液体B
实验序号789101112
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0.220.24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5.67.810.010.010.010.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2.24.46.6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7.619.822.024.226.428.6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F3与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变化的倍数关系及相关的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数据中的距离h 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3)请将表一和表二中6个空格填写完整.
(4)甲同学进一步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后三列数据和相关条件,计算了F3 和F1 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5)乙同学进一步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后三列数据和相关条件,计算了F3和F2的差值,由此得出结论:
(a)________;
(b)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 两种液体中 (ρA<ρB),并用力F1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所示,并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A
实验序号123456
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0.220.24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4.06.08.08.08.08.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2.04.06.0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6.018.020.022.024.026.0
表二   液体B
实验序号789101112
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0.220.24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5.67.810.010.010.010.0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2.24.46.6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7.619.822.024.226.428.6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F3与液体到下表面的距离h变化的倍数关系及相关的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数据中的距离h 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3)请将表一和表二中6个空格填写完整.
(4)甲同学进一步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后三列数据和相关条件,计算了F3 和F1 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5)乙同学进一步分析了表一、表二中的后三列数据和相关条件,计算了F3和F2的差值,由此得出结论:
(a)______;
(b)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

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并通过

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