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小明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水桶中装多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依据这个小实验.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这一问题.你做出的猜想是 . (2)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比较的两个物理量是 . (3)下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实验过程图.通过图中 两个步骤测出了浮力. (4)小明同学利用上面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进一步探究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但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与上图不同.这个步骤是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1、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手捏住线阻碍了声波的传播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
松驰的线不易传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大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较明亮/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们应选择
较薄
较薄
(较薄/较厚) 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3)选择合适的玻璃板后,点燃蜡烛A,并调节蜡烛B的位置,该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在刻度尺上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是由于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造成的.
(4)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
距离
距离
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有一个蜡烛的像,从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实像
实像
(“实像”或“虚像”).请问小明应怎样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直接观察光屏
直接观察光屏

(6)如表是该组记录的有关数据:
镜后蜡烛和像是否重合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重合 5 5
由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写出理由.
(7)镜前观像:如图2请找一找,小宇同学(如图甲)在平面镜中的像应是图中乙哪一个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直尺一把.
(1)实验要选取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
大小
大小
关系.
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便于寻找像的位置
便于寻找像的位置

(2)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3)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4)为证实平面镜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某同学在实验中,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观察像并研究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寻找实验规律
寻找实验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在实验前,小明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1)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
匀速直线
匀速直线
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样做的依据是: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
压力
压力
相同,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粗糙程度
接触面粗糙程度
有关.
(4)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小明将木块和铜块做为一个整体竖着放置在长木板上,如丁图,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与乙比较.你认为他的探究方案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
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5)在全班交流环节中,小明为探究猜想二,又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铜块和木块的重力大小分别为G1和G2
②如图A和B所示,将铜块和木块都平放在长木板上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1和f2

③比较
f1
G1
f2
G2
的大小关系,获得结论.(提示:此时物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即为重力大小.)
老师肯定了小明的方案,因为:
(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同样道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比值即
单位压力
单位压力
下的滑动摩擦力,反映了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Ⅱ)我们学过的利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
密度(压强)
密度(压强)

(6)在全班交流环节中,同班的小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物体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物体为止.就小华观察到的现象,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7)课后,班级创新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出如图所示的装置测滑动摩擦力,桌面上的滑块A通过轻绳绕过滑轮,绳的另一端悬挂一只一次性塑料杯子.测量时,向塑料杯中加适量水(当需加少量水时可改用胶头滴管),使滑块A做匀速直线运动.将一次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杯中,读出量杯中水的体积250ml,则滑块A受到的摩擦力f=
2.5
2.5
N;实验中选择一次性塑料杯子的原因是:
质量小
质量小
;与课本中的装置比较后,请具体指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易于较准确地控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用量杯替代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方便读数
易于较准确地控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用量杯替代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方便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大小
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
A
A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4)小明在B蜡烛的上方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不可能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5)图乙是小明同学经过本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接着连接了像与物的对应点,发现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关系,然后又分别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请问小明同学能否得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答:
不能
不能
,理由是:
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6)若现有3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则应该选择
2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如果选用另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观察到两个像
观察到两个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