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14-5-6所示.同一物体以两种方法浸入水中.其上.下表面压力差F甲与F乙的关系为( ) 图14-5-6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 F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思路解析:压力差即浮力G排.放置方式不同.V排不变.浮力不变.即压力差相等. 答案:C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控制变量法:该方法是研究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控制其他各项因素都不变,只改变某一因素,从而得到这一因素是怎样影响这一物理量的。这是物理学中最重要,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用这种方法的有:(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3)影响滑动摩擦力打小的因素;(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5)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6)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影响动能 势能大小的因素;(8)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9)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10)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1)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13)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1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15)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16)通电导体的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类比法:把某些抽象,不好理解的感念类比为形象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把电流类比为水流,电压类为水压;声波类比为水波;

3、转换法: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过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研究它叫转换法,如:研究电流的大小转换为研究它所表现出来的热效应的大小;研究分子的运动转换为研究扩散现象;眼看不见的磁场转换为它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来认识它。

4、等效法: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过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研究它叫转换法,如:研究电流的大小转换为研究它所表现出来的热效应的大小;研究分子的运动转换为研究扩散现象;眼看不见的磁场转换为它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来认识它。如用可以总电阻代替各个分电阻(根据对电流的阻碍效果相同)、用合力代替各个分力(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5、建模法:用实际不存在的形象描述客观存在的物质叫假想模型法,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的穿传播规律;用假想液片法来推导液体压公式: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分布特点等。

6、比较法:如对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比较、对电动机和发电机进行比较等。

7、理想实验法:在实验的基础上尽心合理的猜想和假设进一步推理的科学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而推理出来的定律;人民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贺也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如牛顿第一定律。

8、分类法:如物体可分为固、液、气;触电的形式可分为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等。    

9、图像法:如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图像;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图像。

10、逆向思维法: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场之后,法拉第思考——既然能“电生磁”,那么,反过来能不能:“磁声电”?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实心圆柱体浸入两种不同液体中,在这过程中,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离液面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已知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且液体甲的密度ρ大于液体乙的密度ρ,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

表:

液体甲

(密度ρ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距离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测力计的示数F(牛)

9

7.8

6.6

5.4

4.2

3

1.8

1.8

液体乙

(密度ρ

实验序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距离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测力计的示数F(牛)

9

8

7

6

5

4

3

3

根据题意和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圆柱体的重力为 牛。

分析实验序号2、3、4、5、6(或10、11、12、13、14),测力计的示数F与距离h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进一步分析测力计示数F的变化⊿F与距离h的变化⊿h的关系,⊿F与⊿h的关系是

分析实验序号7、8(或15、16),可以初步得出,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增大距离h,测力计的示数F大小 (选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

分析实验序号2与10(或3与11,或4与12,或5与13,或6与14)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距离h相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 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和小华去某古镇旅游时发现,小店在卖米酒和卖酱油时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是大小各有不一,如图15所示。

 

 

 

 


① 小明和小华根据上述事实提出猜想。猜想一: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猜想二: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你认为他们提出“猜想二”的依据是      (14)       

② 回来后,他们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选择了天平、量筒、烧杯,以及甲和乙两种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小明用量筒量取不同体积的甲液体,分别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小华选用乙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的第二和第三列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第四和第五列中。

 

表一  甲液体

实验 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1

V1=10

m1=30

2

V2=15

m2=35

V2- V1=5

m2- m1=5

3

V3=30

m3=50

V3- V2=15

m3- m2=15

表二  乙液体

实验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4

V4=10

m4=28

5

V5=15

m5=32

V5- V4=5

m5- m4=4

6

V6=30

m6=44

V6- V5=15

m6- m5=12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第二和第三列,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15)                                        

④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16)                                  ;

b)分析比较                     (17)                                 

    ⑤ 本实验所用的烧杯质量是        (18)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和小华去某古镇旅游时发现,小店在卖米酒和卖酱油时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是大小各有不一,如图15所示。
 
① 小明和小华根据上述事实提出猜想。猜想一: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猜想二: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你认为他们提出“猜想二”的依据是      (14)      
② 回来后,他们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选择了天平、量筒、烧杯,以及甲和乙两种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小明用量筒量取不同体积的甲液体,分别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小华选用乙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的第二和第三列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第四和第五列中。
表一 甲液体
实验 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1
V1=10
m1=30


2
V2=15
m2=35
V2- V1=5
m2- m1=5
3
V3=30
m3=50
V3- V2=15
m3- m2=15
表二 乙液体
实验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4
V4=10
m4=28


5
V5=15
m5=32
V5- V4=5
m5- m4=4
6
V6=30
m6=44
V6- V5=15
m6- m5=12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第二和第三列,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15)                                       
④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16)                                  ;
b)分析比较                      (17)                                 
⑤ 本实验所用的烧杯质量是        (18)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和小华去某古镇旅游时发现,小店在卖米酒和卖酱油时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是大小各有不一,如图15所示。

 
① 小明和小华根据上述事实提出猜想。猜想一: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猜想二: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你认为他们提出“猜想二”的依据是      (14)      
② 回来后,他们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选择了天平、量筒、烧杯,以及甲和乙两种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小明用量筒量取不同体积的甲液体,分别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小华选用乙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的第二和第三列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第四和第五列中。
表一 甲液体
实验 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1
V1=10
m1=30


2
V2=15
m2=35
V2- V1=5
m2- m1=5
3
V3=30
m3=50
V3- V2=15
m3- m2=15
表二 乙液体
实验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4
V4=10
m4=28


5
V5=15
m5=32
V5- V4=5
m5- m4=4
6
V6=30
m6=44
V6- V5=15
m6- m5=12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第二和第三列,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15)                                       
④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16)                                  ;
b)分析比较                      (17)                                 
⑤ 本实验所用的烧杯质量是        (18)       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