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历了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法线居中(3)ri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光从空气进入某种玻璃的入射角折射角间的实验结果: 空气入射角i(o) 玻璃折射角r(o) i/r sini/sinr 10 6.7 1.50 1.49 12 13.3 1.50 1.49 30 19.6 1.53 1.49 40 25.2 1.59 1.51 50 30.7 1.63 1.50 60 35.1 1.67 1.51 70 38.6 1.81 1.50 80 40.6 1.97 1.51 2.折射定律:最终由荷兰科学家斯涅耳发现. =常数由介质决定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爱因斯坦和他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1896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但是,当时科学界对此作出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法国著名科学家朗之万曾对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大多数人是怀疑的,有的甚至坚决反对.这是因为伽利略和牛顿创立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事实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但许多物理学家仍不能摆脱它的束缚.他们力图把新的实验事实和物理现象容纳在旧的理论框架中,但爱因斯坦却不迷信前人,他探索着把相对论推广到更为广泛的运动情况中去.为此他又研究了整整10年.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

思考:

(1)爱因斯坦有哪些重大的成就?

(2)爱因斯坦身上有哪些宝贵品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关于“原子核组成”的研究,经历了一些重要阶段,其中:
(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从而发现了质子,其核反应方程为
 

(2)1932年,查德威克用一种中性粒子流分别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打出了一些氢核(质子)和氮核,测量出被打出的氮核和氢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而发现了中子.
查德威克认为:原子核的热运动速度远小于中性粒子的速度而可以忽略不计;被碰出的氢核、氮核之所以会具有不同的速率是由于碰撞的情况不同而造成的,其中速率最大的应该是弹性正碰的结果.实验中测得被碰氢核的最大速度为vH=3.30×107 m/s,被碰氮核的最大速度为vN=4.50×106 m/s;已知mN=14mH
请你根据查德威克的实验数据,推导中性粒子(中子)的质量m与氢核的质量mH 的关系?(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面是地球和月亮的一段对白,地球说:“我绕太阳运动ls要走30km,你绕我运动1s才走1km,你怎么走的那么慢?”;月亮说:“话不能这样讲,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7.3天就绕了一圈,你说说谁转的更快?”.下面对它们的对话分析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经历了以下实验步骤(如图1):精英家教网
A. 用铅笔和直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着两细绳方向画直线,按一定标度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B.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与细绳的连接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C. 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D.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用图钉固定,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A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
E.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的图示F′,比较这个实测合力和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看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等;
F.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重复实验,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①将以上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应为
 
(填选项前的字母).
②在物理学中跟力一样,运算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还有
 
至少写出三个,要求写名称).
(2)图2是利用两个电流表A1(微安表)和A2(毫安表)测量干电池电动势E和内阻r的电路原理图.图中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固定电阻Rl和A1内阻之和为l0000Ω(比r和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都大得多),A2为理想电流表.
①按电路原理图在图3虚线框内各实物图之间画出连线.
②在闭合开关S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c移动至
 
(填“a端”、“中央”或“b端”).
③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c至某一位置,读出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I1和I2.多次改变滑动端c的位置,得到的数据为
I1(mA) 0.120 0.125 0.130 0.135 0.140 0.145
I2(mA) 480 400 320 232 140 68
在图4所示的坐标纸上以I1为纵坐标、I2为横坐标画出所对应的I1--I2曲线.
④利用所得曲线求得电源的电动势E=
 
V,内阻r=
 
Ω.
⑤该电路中电源输出的短路电流Im=
 
A.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南京二模)A.“中子的发现”
关于“原子核的组成”的研究,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从而发现了质子;
1920年,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有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存在”;
1930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Po)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Be),产生了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研究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中性粒子流;
1932年,查德威克用这种射线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打出了一些氢核(质子)和氮核,测量出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而发现了中子.
查德威克认为:氢核、氮核的热运动速度远小于未知粒子的速度而可以忽略不计;被碰出的氢核、氮核之所以会具有不同的速率是由于碰撞的情况不同而造成的,其中速率最大的应该是弹性正碰的结果.实验中测得氢核的最大速度为vH=3.3×107m/s,氮核的最大速度为vN=4.5×106m/s;已知mN=14mH
请你根据查德威克研究,经过推理计算,证明卢瑟福的“预言”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