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3-21所示.在位于竖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中.第Ⅱ象限区域内有一沿+y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E1=50N/C还有一个与x轴相切于Q点的圆形有界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1=500T.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在x轴的下方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2=2.5T.还有一个位于坐标平面的匀强电场.方向如图所示.今有一个质量m=1.0×10-5kg.电量q1=+2.0×10-6C的带电小球.从y轴上的P点以初速v0=40m/s斜射入第Ⅱ象限.经过圆形有界磁场时偏转了60°角.恰与x轴上静止于Q点的另一个质量仍为m的带电小球2相碰.小球2的带电量q2=-6×10-6C.两球相碰后粘合在一起.问(1)在第Ⅱ象限内圆形磁场区的最小半径多大?(2)欲使碰后小球沿直线运动.x轴下方匀强电场的场强E2的大小应为多少?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1-3-21所示,足够长的绝缘细杆位于竖直平面内,杆与水平方向成30°角倾斜放置,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环套在绝缘杆上,环可沿杆无摩擦滑动.当环从A点无初速地释放后,运动距离为L时到达B点,且恰好进入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再运动距离L后到达C点且开始向上滑行.求:

1-3-21

(1)匀强电场的场强E;

(2)小环往复运动的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入射球与被碰球半径相同.①实验装置如1图所示.先不放B球,使A球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上A球仍从C处静止滚下,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落点的痕迹.记录纸上的O点是垂锤所指的位置,M、P、N分别为落点的痕迹.未放B球时,A球落地点时记录纸上的
P
P
点.
②释放多次后,取各落点位置的平均值,测得各落点痕迹到O点的距离:PM=13.10cm,OP=21.90cm,ON=26.04cm.用天平称得入射小球A的质量m1=16.8g,被碰小球B的质量m2=5.6g,若将小球质量与水平位移的乘积作为“动量”,请将下面的数据处理表格填写完整:
OP/m OM/m ON/m 碰前总动量p/kg?m 碰后总劝量p′/kg?m 相对误差|
p′-p
p
|×100%
0.2190 0.1310 0.2604 3.68×10-3
3.66×10-3
3.66×10-3
0.54%
0.54%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处理数据,你认为能得到的结论是:
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系统在碰前的动量和碰后的动量是相等的.
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系统在碰前的动量和碰后的动量是相等的.

③实验中可以将表达式m1v1=m1v1′+m22′转化为m1s2=m1 s1′+m2s2′来进行验证,其中s1、s1′、s2
s2′为小球平抛的水平位移.可以进行这种转化的依据是
D
D
.(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A.小球飞出后的加速度相同
B.小球飞出后,水平方向的速度相同
C.小球在空中水平方向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D.小球在空中水平方向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因为从同一高度平扫,运动时间相同,所以水平位移与初速度成正比
④完成实验后,实验小组对上述装置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改变:(I)在木板表面先后钉上白纸和复印纸,并将木板竖直立于靠近槽口处,使小球A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C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O;(II)将木板向右平移适当的距离固定,再使小球A从原固定点C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上得到痕迹P;(III)把半径相同的小球B静止放在斜槽轨道水平段的最右端,让小球A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与小球B相碰后,两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M和N;(IV)用刻度尺测量纸上O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y1,y2,y3.请你与出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
m1
1
y
 
2
=m1
1
y1
+m2
1
y3
m1
1
y
 
2
=m1
1
y1
+m2
1
y3
.(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m1、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4-2-21所示为一种摆式摩擦因数测量仪,可测量轮胎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其主要部件有:底部固定有轮胎橡胶片的摆锤和连接摆锤的轻质细杆,摆锤的质量为m、细杆可绕轴O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摆锤重心到O点距离为L,测量时,测量仪固定于水平地面,将摆锤从与O等高的位置处静止释放.摆锤到最低点附近时,橡胶片紧压地面擦过一小段距离s(sL),之后继续摆至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最高位置.若摆锤对地面的压力可视为大小为F的恒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摆锤在上述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2)在上述过程中摩擦力对摆锤所做的功;

(3)橡胶片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湾南投地区发生了里氏7.6级的大地震,它是由该地区两块断层受到挤压,造成剧烈上升及平行移动而形成的。已知地震波分三种:纵波(P波),速度 9 .9 km/s;横波(S波),速度4 .5 km/s;面波(L波),速度,在浅源地震中破坏力最大。
 (1)位于震源上方的地区某中学实验室内有水平摆A和竖直摆B(如图),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台中市地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若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c三种波形各对应于哪种地震波?若在曲线图上测得P波与S波的时间差为7.6 s,则地震观测台距震源Z多远?
(3)假若地震波P沿直线传播到台中市时,当地表某标志物振动方向沿图中方向,测得某时刻该标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3.1 mm,竖直分位移y=0.4 mm,试由此估算震源深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台北消息: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湾南投地区发生了7.6级大地震,它是由台湾中部大茅双冬及车笼铺两块断层受到挤压,造成剧烈上升及平行移位形成的,已知地震波分三种:纵波(P波),速度vP=9.9km/s;横渡(S波),速度vS=4.5km/s;面波(L波)位于震源,速度vL<vS,在浅源地震中破坏力最大.

(1)位于震源上方的南投地区某中学实验室内水平摆A与竖直摆B(如图甲),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台中市地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若如图乙所示,则由图可知a、b、c三种波各对应于哪种地震波?若曲线图上测得P波与S波的时间差为7.6s,则地震台距震源(Z)多远?

(3)假若地震P波沿直线传播到台中市时,当地某标志物振动方向沿图丙中ZT方向,测得某时刻该标志物的水平位移x=23.1mm,竖直分位移y=0.4mm,试由此估算震源深度h.

(4)预测预报地震的方法较多,一种是吸收法测量地下水渗解气体的量,如二氧化碳或氧气,然后绘制成曲线,为了获得氧气的吸收溶液,配制方法如下:在250mL锥形瓶中加入24g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三酸C6H3(OH)3],再注入160mL 21%的氢氧化钾溶液,用塞子塞好并振摇至固体完全溶解,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吸收氧气后生成(KO)3C6H2-C6H2(OK)3,试写出配制及吸收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