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图5所示.图中α.b.c.d四条圆轨道的圆心均在地球的自转轴上.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下列判断图中卫星可能的轨道正确说法是 ( B) A.只要轨道的圆心均在地球自转轴上都是可能的轨道,图中轨道α.b.c.d都是可能的轨道 B.只有轨道的圆心在地球的球心上,这些轨道才是可能的轨道.图中轨道α.b.c均可能 C.只有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的卫星轨道才是可能的轨道.图中只有α轨道是可能的 D.只有轨道圆心在球心.且不与赤道平面重合的轨道.即图中轨道b.c才是可能的 解析:只要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轨道的圆心在地球的球心上,这些轨道就是可能的轨道.所以B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下1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2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①图2中的___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两分力F1和F2应垂直,这样便于准确算出合力
C.同一次实验应将橡皮条和细线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D.本实验利用了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2)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3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mm、sB=126.5mm、sD=624.5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
②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用sA、sB、sD和f表示).
(3)某同学采用半径R=25cm的1/4圆弧轨道做平抛运动实验,其部分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43所示.实验中,通过调整使出口末端B的切线水平后,让小球从圆弧顶端的A点由静止释放.图5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照片中的每个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代表的实际长度为4.85cm.已知闪光频率是10Hz.则根据上述信息可知:
①小球到达轨道最低点B的速度大小
vB=______m/s,小球在D的竖直速度大小vDy=______m/s,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m/s2
②小球在圆弧槽上是否受到了摩擦力:______(填“受到”、“未受到”、“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一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当时在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的一幅飞船运行轨迹图,,它记录了该宇宙飞船在地球表面垂直投影的位置变化;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飞船依次经过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四条投影轨迹,图中的竖线和横线分别表示经线和纬线。若已知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6400km,地球自转周期为24h,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约为36000km,则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知数据可知 

A.飞船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同步卫星轨道平面相互垂直  

B.飞船绕地球飞行周期为4.5小时

C.飞船离地面的高度约为4200km

D.飞船飞行的线速度在3km/s和7.9km/s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岳阳二模)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其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后还需要对卫星进行10次点火控制.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km,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变轨加速,经过三次累积,卫星速度达到v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向月球飞去.后6次点火的主要作用是修正飞行方向和被月球捕获时的紧急刹车,最终把卫星送入离月面高为h的工作轨道(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忽略地球自转及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影响.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下1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2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①图2中的
F
F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
F′
F′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CD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两分力F1和F2应垂直,这样便于准确算出合力
C.同一次实验应将橡皮条和细线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D.本实验利用了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2)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3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mm、sB=126.5mm、sD=624.5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0.1
0.1
s;
②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2.5
2.5
m/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sD-3sB+2sA
75
f2
sD-3sB+2sA
75
f2
(用sA、sB、sD和f表示).
(3)某同学采用半径R=25cm的1/4圆弧轨道做平抛运动实验,其部分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43所示.实验中,通过调整使出口末端B的切线水平后,让小球从圆弧顶端的A点由静止释放.图5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照片中的每个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代表的实际长度为4.85cm.已知闪光频率是10Hz.则根据上述信息可知:
①小球到达轨道最低点B的速度大小
vB=
1.94
1.94
m/s,小球在D的竖直速度大小vDy=
1.94
1.94
m/s,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9.7
9.7
m/s2
②小球在圆弧槽上是否受到了摩擦力:
受到
受到
(填“受到”、“未受到”、“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