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和3mol蒸气.充分反应后.HI的物质的量 A. 等于4mol B. 少于4mol C. 等于6mol D. 多于6mol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装置如下图所示(A装置未画出),其中A为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试剂,从下列固体物质中选取:

a. NH4HCO3    b. NH4Cl    c. Ca(OH)2    d. NaOH

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先将C处铂丝网加热至红热,再将A处产生的气体通过B装置片刻后,撤去C处酒精灯。部分实验现象如下:铂丝继续保持红热,F处铜片逐渐溶解。

(1)实验室制取A中气体时若只用一种试剂,该试剂是              (填代表备选试剂的字母);此时A中主要的玻璃仪器有             (填名称)。

(2)A中产生的物质被B中Na2O2充分吸收,写出任意一个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对于C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                   

a. 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b. 工业上进行该反应时,可采取高压的条件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c. 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平衡浓度之比一定是4:5

d. 使用铂丝网可以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同时也增大逆反应速率

(4)请在如图坐标中画出C装置中反应发生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具体能量数值不用标出),并在虚线上分别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5)待实验结束后,将B中固体混合物溶于500 mL 1 mol·L1 的盐酸中,产生无色混合气体甲,溶液呈中性,则实验前B中原有Na2O2的物质的量是              mol,甲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L(忽略气体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装置如下图所示(A装置未画出),其中A为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试剂,从下列固体物质中选取:

a. NH4HCO3    b. NH4Cl    c. Ca(OH)2    d. NaOH

       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先将C处铂丝网加热至红热,再将A处产生的气体通过B装置片   刻后,撤去C处酒精灯。部分实验现象如下:铂丝继续保持红热,F处铜片逐渐溶解。

       (1)实验室制取A中气体时若只用一种试剂,该试剂是              (填代表备选试剂的字母);此时A中主要的玻璃仪器有             (填名称)。

       (2)A中产生的物质被B中Na2O2充分吸收,写出任意一个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对于C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                   

a. 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b. 工业上进行该反应时,可采取高压的条件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c. 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平衡浓度之比一定是4:5

d. 使用铂丝网可以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同时也增大逆反应速率

       (4)请在图坐标中画出C装置中反应发生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具体能量数值不用标出),并在虚线上分别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5)待实验结束后,将B中固体混合物溶于500 mL 1 mol·L1 的盐酸中,产生无色混合气体甲,溶液呈中性,则实验前B中原有Na2O2的物质的量是              mol,甲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L(忽略气体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装置如下图所示(A装置未画出),其中A为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试剂,从下列固体物质中选取:

a. NH4HCO3    b. NH4Cl    c. Ca(OH)2    d. NaOH

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先将C处铂丝网加热至红热,再将A处产生的气体通过B装置片刻后,撤去C处酒精灯。部分实验现象如下:铂丝继续保持红热,F处铜片逐渐溶解。

(1)实验室制取A中气体时若只用一种试剂,该试剂是              (填代表备选试剂的字母);此时A中主要的玻璃仪器有             (填名称)。

(2)A中产生的物质被B中Na2O2充分吸收,写出任意一个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对于C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                   

a. 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b. 工业上进行该反应时,可采取高压的条件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c. 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平衡浓度之比一定是4:5

d. 使用铂丝网可以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同时也增大逆反应速率

(4)请在如图坐标中画出C装置中反应发生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具体能量数值不用标出),并在虚线上分别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5)待实验结束后,将B中固体混合物溶于500 mL 1 mol·L1 的盐酸中,产生无色混合气体甲,溶液呈中性,则实验前B中原有Na2O2的物质的量是              mol,甲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L(忽略气体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共15分)空气中CO2浓度的持续走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还要尽快想办法清除空气中过多的CO2。为此,他们设想了一系列“捕捉”和“封存” CO2的方法。

方法Ⅰ:一些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反应器“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所示。

(1)步骤一中的CaO俗称            

(2)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步骤一中反应的逆反应。

方法Ⅱ:另一些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的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右图所示。

(1)NaOH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                 

(2)右图a环节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          

(3)为了尽量减少成本,在整个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和            

下列溶液中,同样能用于“捕捉”二氧化碳的是(    )。

A.KNO3溶液             B.CaCl2溶液                     C.CuSO4溶液            D.Na2CO3溶液

研究发现,上述两种方法虽然在化学原理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

①方法Ⅰ将受到地域的限制

②方法Ⅱ的能耗太大

③方法Ⅰ中使用的是氧化钙颗粒而不是氧化钙粉末

④方法Ⅱ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方法Ⅰ中的却不能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捕捉”到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可以用于生产;一部分则设想注入深海中“封存”起来。但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水水质的变化,最终殃及海洋生物,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见,要真正实现“碳捕捉”和“碳封存”的设想,科学家任重而道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共15分)空气中CO2浓度的持续走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还要尽快想办法清除空气中过多的CO2。为此,他们设想了一系列“捕捉”和“封存” CO2的方法。

1.方法Ⅰ:一些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反应器“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所示。

(1)步骤一中的CaO俗称            

(2)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步骤一中反应的逆反应。

2.方法Ⅱ:另一些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的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右图所示。

(1)NaOH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                 

(2)右图a环节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          

(3)为了尽量减少成本,在整个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和            

3.下列溶液中,同样能用于“捕捉”二氧化碳的是(    )。

A.KNO3溶液             B.CaCl2溶液                     C.CuSO4溶液            D.Na2CO3溶液

4.研究发现,上述两种方法虽然在化学原理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

①方法Ⅰ将受到地域的限制

②方法Ⅱ的能耗太大

③方法Ⅰ中使用的是氧化钙颗粒而不是氧化钙粉末

④方法Ⅱ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方法Ⅰ中的却不能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捕捉”到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可以用于生产;一部分则设想注入深海中“封存”起来。但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水水质的变化,最终殃及海洋生物,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见,要真正实现“碳捕捉”和“碳封存”的设想,科学家任重而道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