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
(A)浮于水面,熔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
(B)产生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
(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④镁带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
(D)剧烈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
⑤铝条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既而沉淀消失 |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F)生成淡黄色沉淀 |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滤纸
药品:镁带、钠、铝条、新制氯水、新制饱和硫化氢溶液、2 mol•L-1的盐酸、NaOH溶液、蒸馏水、酚酞、AlCl3溶液
(3)实验内容:(填写题给信息表中的序号)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填写序号)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
⑥ |
|
(4)实验结论: 。
(5)请你补充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证明此周期中另外两种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氯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了氯气能应用 于衣物漂白、水体的杀菌和消毒的原理。
(1) 氯气溶于水可用于漂白、消毒的原因是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
(2) 通常使用漂白液(NaClO溶液)作漂白剂而不用氯气的理由是_____(写出一项即可);
(3) 在一定量的石灰乳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发生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最终生成物中含有Cl-、 ClO-、ClO3-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ClO3-两种离 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O-t1时间内,Ca(OH)2与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t2时,Ca(OH)2与Cl2发生反应的总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该石灰乳中含有Ca(OH)2的质量是_______g;
社会实践活动中,课外兴趣小组对某钢铁厂的铁矿石样品和钢样进行实验、分析、计算,了解了该钢铁厂生产原料、产品的相关信息。下面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帮助计算回答:
取该厂的某钢样粉末28.36 g(假设只含Fe和C),在氧气流中充分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3 g白色沉淀。
(1)计算此钢样粉末中铁和碳的质量之比。
(2)再取三份不同质量的钢样粉末分别加到50 g质量分数相同的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标准状况下,2 g H2的体积为22.4 L)
实验序号 |
Ⅰ |
Ⅱ |
Ⅲ |
加入钢样粉末的质量 / g |
2.836 |
5.672 |
8.508 |
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L |
1.12 |
2.24 |
2.80 |
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
(3)若在实验Ⅱ中继续加入m g钢样粉末,计算反应结束后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多少?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氯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了氯气能应用 于衣物漂白、水体的杀菌和消毒的原理。
(1) 氯气溶于水可用于漂白、消毒的原因是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
(2) 通常使用漂白液(NaClO溶液)作漂白剂而不用氯气的理由是_____(写出一项即可);
(3) 在一定量的石灰乳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发生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最终生成物中含有Cl-、 ClO-、ClO3-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ClO3-两种离 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O-t1时间内,Ca(OH)2与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t2时,Ca(OH)2与Cl2发生反应的总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该石灰乳中含有Ca(OH)2的质量是_______g;
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 (A)浮于水面,熔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 (B)产生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 (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④镁带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 (D)剧烈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
⑤铝条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既而沉淀消失 |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F)生成淡黄色沉淀 |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填写序号)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
⑥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