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次 数 | 时 间 | 全国人口 总数(亿) |
占人口百分比 | 年 增 长 | ||
男性% | 女性% | 性别比% | ||||
第三次 | 1982.7.1 | 10.319 | 51.50 | 48.50 | 106.30 | 2.10 |
第四次 | 1990.7.1 | 11.600 | 51.60 | 48.40 | 106.60 | 1.48 |
第五次 | 2000.11.1 | 12.953 | 51.63 | 48.37 | 106.74 | 1.07 |
第六次 | 2010.11.1 | 13.705 | 51.27 | 48.73 | 105.20 | 0.57(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C C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请在右边坐标图中画出第五次普查的全国人口总数直方图. (3)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年增长率呈现逐年 下降 下降 趋势.(4)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 多于 多于 (多于、等于、少于)女性,请你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说明人们重男轻女现象还是很严重,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其它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说明人们重男轻女现象还是很严重,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其它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甲型H1N1流感的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要防止受到感染,应避免与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并采取下列措施: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或者定期使用含酒精的手擦清结双手;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目前我国已经批量生产甲型流感疫苗,为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确定了接种原则:要首先保护最为易感和脆弱的人群,特别是中学生;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一线的公共服务人员. 请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1)导致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构成的.(2)有发病症状的人应该迅速送去医院隔离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的 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 措施.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或者定期使用含酒精的手擦清结双手;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 措施.(3)甲型H1N1流感康复患者能抵抗流感的再次侵袭,是因为在他们体内已经存在了 抗体 抗体 .应该注射疫苗的是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 抗原 .注射疫苗预防疾病属于特异性 特异性 免疫.(4)接种过疫苗的人 不能 不能 (能或者不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为什么?这种性状是后天获得的,不是由基因控制,不能遗传 这种性状是后天获得的,不是由基因控制,不能遗传 .2013年1月份以来,山东省局部地区频繁发生麻疹病例,个别市疫情还有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3月4日到10日,德州市在11个县市区开展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为8月龄至3周岁儿童 (即2010年1月1日以来至接种期间满8月龄)进行免费接种一针麻疹疫苗;同时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对在校学生和35岁以下流动务工聚集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与其他生命形式相比,病毒最大的结构特点是 没有细胞结构 没有细胞结构 ,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能独立生活,其营养方式是寄生 寄生 .(2)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接种的麻疹疫苗属于 抗原 抗原 ,可以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刺激人体产生抵抗麻疹病毒的蛋白质;这种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者 保护易感者 .(3)麻疹病毒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去活力,人类是它唯一的自然寄主,在天花灭绝后,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请你为预防或消灭麻疹提一条建议: 经常通风换气;研制效果更好的疫苗;多参加户外锻炼等 经常通风换气;研制效果更好的疫苗;多参加户外锻炼等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