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的种群增长率为0
B.若图中阴影表示环境阻力,则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在d点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d点之前进行
D.若该图表示微生物生长曲线,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大量积累
(0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项数是
①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②将若干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在聚乙二醇的诱导下,融合成的细胞叫做杂交瘤细胞
③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
④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0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精神亢奋
B.花粉引起人体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造成局部红肿
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D.许多流感患者并不用药也可在一周左右痊愈,因为效应T细胞清除了流感病毒
(0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0分)下图表示碳在生物体内的转移途径以及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环流动,请据图回答:
(1)图中联系各有机物代谢过程的物质A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2)①-④四种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回答);若X是抗体,则e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
(3)f之前的(C6H10O5)n和g之后的(C6H10O5)n所指的物质和分布有何不同?
f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发生a、b两个生理过程的微生物有______(A.乳酸菌 B.根瘤菌 C.蓝藻 D.圆褐固氮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成分)。能发生c过程的可能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成分)。
(5)根据图中物质代谢途径,某研究小组设计两个实验分别证明:
实验1: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 实验2:血液中存在葡萄糖
现提供:新取尿液样品、加有柠檬酸钠的兔血、清水、试管、离心器、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
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2比实验1复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请回答下列有关温度与酶活性的问题:
(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将盛有2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0℃、20℃、37℃和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把________的时间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记录下来。再每隔一分钟,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____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预计___温度下混合液因其中的酶失去活性蓝色不会消失。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温度的升高会使___接触的机会增多,反应速率变快。其二,因为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随温度升高____会发生改变,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酶将完全失活。这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酶促反应在某一温度下最快,这一温度就是该酶的__。
(3)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象。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酶 |
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 |
二硫键数目 |
Tm/℃ |
野生型T4溶菌酶 |
Cys51,Cys97 |
无 |
41.9 |
突变酶C |
Cys21,Cys143 |
1 |
52.9 |
突变酶F |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
3 |
65.5 |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__和增加___得以实现的。从热稳定性高的酶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利用___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