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地理隔离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
(1)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基因库相比较,甲种群基因库 (大、小)。
(2)种群甲基因A的频率为 。种群甲与种群乙相比,基因A频率更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 。
(3)已知上述生物物种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 。
阅读材料,分析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某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再使数量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见图)。
(1)在图示的三年间,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2%,第二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3%,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0%,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理由是 。
(2)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 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中 的频率。而经过越冬的瓶颈样模式,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而死亡,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又下降。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 (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材料2图中地雀A与B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3)若干年后,岛屿上出现地雀新种C。它的进化机制是:“地雀种群本来就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大陆与岛屿不同的环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选择;由于 隔离,阻断两处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当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 隔离,形成新种C。”
(4)从图1 至图3的演变,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规律是 。
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右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
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所含的全部色素都能吸收光能 |
B.硝化细菌与蓝藻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形成有机物的场所与需要的能量均相同 |
C.叶绿体中分解水的部位在囊状结构薄膜,产生ADP的场所在基质 |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加剧了海洋生物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