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上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对碱基从氢键处断开 A. 鸟嘌呤与尿嘧啶 B. 鸟嘌呤与胞嘧啶 C. 鸟嘌呤与胸腺嘧啶 D. 腺嘌呤与胞嘧啶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沃森和克里克在论文中提出了遗传物质________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________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依据________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有二重性,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1)请在下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选出能使DNA溶解度最高的一种是______。
A.0.14mol/L  B.2mol/L  C.0.15mol/L  D.0.3mol/L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却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________________,可以推测溶于酒精中的物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3)利用DNA遇________呈蓝色的特性,将该物质作为鉴定________的试剂。其实验过程要点是向放有____________的试管中加入4mL的__________。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________5min,待试管________,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这个实验也说明DNA耐________温。
(4)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________。PCR技术与细胞内DNA复制在解旋时原理不同:细胞内复制利用________使双链间氢键断裂,而PCR技术利用________原理,使双链氢键断裂,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________端向________端延伸。
(5)一个由32P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未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_______。假定DNA片段含200对脱氧核苷酸,经3次扩增,从理论上计算需要________个游离脱氧核苷酸,若某样品DNA中共有3000个碱基对,其碱基数量满足:(A+T):(G+C)=1/2,现欲得到1000个拷贝(与样品相同的DNA),至少需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6)DNA扩增过程中,DNA片段经若干次扩增,与其数目的理论值变化相符的图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有二重性,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1)

请在下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选出能使DNA溶解度最高的一种是

[  ]

A.

0.14 mol/L

B.

2 mol/L

C.

0.15 mol/L

D.

0.3 mol/L

(2)

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却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________,可以推测溶于酒精中的物质可能有________。

(3)

利用DNA遇________呈蓝色的特性,将该物质作为鉴定________的试剂。其实验过程要点是向放有________的试管中加入4 mL的________。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________5 min,待试管________,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这个实验也说明DNA耐________温。

(4)

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________。PCR技术与细胞内DNA复制在解旋时原理不同:细胞内复制利用________使双链间氢键断裂,而PCR技术利用________原理,使双链氢键断裂,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________端向________端延伸。

(5)

一个由32P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未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________。假定DNA片段含200对脱氧核苷酸,经3次扩增,从理论上计算需要________个游离脱氧核苷酸,若某样品DNA中共有3000个碱基对,其碱基数量满足:(A+T)∶(G+C)=1/2,现欲得到1000个拷贝(与样品相同的DNA),至少需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6)

DNA扩增过程中,DNA片段经若干次扩增,与其数目的理论值变化相符的图是

[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2009年10月5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美国三们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什么是端粒和端粒酶呢?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形态学上,染色体DNA末端膨大成粒状,像两顶帽子那样盖在染色体两端,因而得名。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可以断裂,这时,染色体断端之间会发生融合,或者断端被酶降解。但正常染色体不会整体地互相融合,也不会在末端出现遗传信息的丢失(被降解之类)。可见端粒在维持染色体和DNA复制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真核生物双螺旋DNA双链复制时,会有一小段DNA引物连接在复制的起始部位,在合成酶的作用下,在引物后依次连接上A、T、C、G(脱氧核苷),形成新的DNA链。复制完成后,最早出现的起始端引物会被降解,留下的空隙没法填补,这样细胞染色体DNA将面临复制一次就缩短一些的问题。这种缩短的情况在某些低等生物的特殊生活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但却是特例。事实上,染色体虽经多次复制,却不会越来越短。早期的研究者们曾假定有一种过渡性的环状结构来帮助染色体末端复制的完成,但后来却一直未能证实这种环状结构的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现了端粒酶。当DNA复制终止时,端粒酶的作用下,通过端粒的依赖模板的复制,可以补偿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缩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过程中,端粒酶至关重要。

  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的长度是在逐渐缩短的,当端粒变得不能再短时,细胞不再分裂,而会死亡。并且发现,体细胞端粒长度大大短于生殖细胞,胚胎细胞的端粒也长于成年细胞。科学家发现,至少可以认为在细胞水平的老化,和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有关。

——摘自2009年10月13日《科技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端粒和端粒酶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________

(2)端粒酶对染色体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衰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位置上看,端粒就是染色体的着丝点”,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端粒酶的作用,从基因的角度设想一项治疗癌症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