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小组观察到某片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有食草昆虫.青蛙.食虫鸟和蛇类等动物活动.决定调查该片农田中大麦与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并探究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1)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取样方为长和宽各1m的正方形.各样方的统计株数如下表: 样方 1 2 3 4 5 6 大麦 152 148 143 158 143 138 狗尾草 4 7 7 4 6 11 根据上表数据.可计算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麦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是 株/m2. (2)该农田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请依据调查情况.写出该农田中由于食物关系而有可能形成的食物网 . (3)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得明显矮小.研究性学习小组设想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们用完全培养液(甲).已培养过大麦的培养液(乙)做了以下实验: 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如A组.由此得出结论:大麦的根部的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 问: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否足以证明上述结论?请说明理由.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茵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
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O
5
5
无菌水/mL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            ,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          (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l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mm3(1mL=1000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个数/1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6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
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O
5
5
无菌水/mL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l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mm3(1mL=1000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个数/1mL=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分两小题,12分)
第Ⅰ小题(7分)
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 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5~8 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
清水培养时间/h
质量分数/%
时间/h
0
12
24
36
0.01
24[来]
10.71
13.68
14.19
14.46
36
9.94
11.99
13.59
13.62
48
7.98
10.06
12.22
11.97
0.1
24
7.74
9.09
11.07
10.86
36
6.12
7.87
9.98
9.81
48
5.97
6.68
7.98
8.56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石炭酸—品红试剂是一种______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____        __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假设细胞a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最可能原因是                             _ ___________ 

第Ⅱ小题(5分)
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壁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与_____     ___内分泌腺密切相关,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