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已知花生的种子大粒对小粒为显性,由A与a控制;含油量少对含油量多为显性,由B与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个品种甲(AABB)和乙(aabb),需要培育出AAbb品种,培育过程如右下图所示。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由甲、乙经过①②③步骤培育符合要求的品种的过程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F2的大粒油多个体中杂合子占2/3
C.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甲、乙两种植株上所结种子胚乳的基因型相同,种皮的基因型不同
D.⑤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适量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8分)下图1表示X植物和Y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图2表示X植物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施肥和不施肥时的光合速率(实验中其它因素相对恒定且适宜),请据图回答:
(1)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 。
(2)据图1分析: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斯时,X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是 (mgCO2/100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时,X植物与Y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是 (mgCO2/100cm2叶·小时)
(3)分析图2可知:与B点相比,A点和C点条件下限制X植物吸收CO2量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该图实验结果表明,在 的条件下施肥效果好。]
(4)研究表明,光合速率受光合产物从叶中输出速率的影响。若Y植物正处于结果期,其状态如右图①所示。将植株上其他叶片全部摘除,只保留一张叶片,如右图②所示,则留下叶片的光合速率将 (填“增大”或“减弱”),原因是
。
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已知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籽粒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马齿粒与硬粒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人们现将甜马齿粒玉米与非甜硬粒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甜马齿粒玉米的植株上结出的玉米有甜马齿粒和非甜马齿粒,在非甜硬粒玉米植株上结出的玉米全是非甜硬粒。
(1)对此正确的解释是玉米的马齿粒与硬粒和非甜与甜的的遗传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玉米雌雄同株,若玉米胚乳细胞的染色体数为30条,则玉米的单倍体基因组由____个双链DNA分子组成。
(2) 动物也是如此。 雄性蝴蝶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蝴蝶的触角棒形和正常形是一对相对性状。这两种性状正交与反交子代结果一样,其中黄色与白色分别用Y与y表示,触角棒形与正常形分别用A与a表示。
(a)黄色和白色这对性状的遗传是否为伴性遗传? ??____________
(b)在下列各组合中,不能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_______。(填标号)
①yyaa♀×♂YYAA ②YyAA♀×♂yyaa ③YYAa♀×♂Yyaa
④YYAa♀×♂yyAa ⑤YyAA♀×♂Yyaa ⑥yyAa♀×♂yyaa
(c)一对表现型为黄色棒形和白色棒形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为雄性:3/8黄色棒形、1/8黄色正常、3/8白色棒形、1/8白色正常;雌性:3/4白色棒形、1/4白色正常。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标明亲本的雌雄)
回答下列I、11小题:
Ⅰ. 已知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籽粒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马齿粒与硬粒是另一对相对性状。请回答相关问题:
(1)现将甜马齿粒玉米与非甜硬粒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甜马齿粒玉米的植株上结出的玉米有甜马齿粒和非甜马齿粒,在非甜硬粒玉米植株上结出的玉米全是非甜硬粒。对此正确的解释是玉米的马齿粒与硬粒的遗传方式叫做 遗传,非甜和甜的遗传方式叫做 遗传。
(2)甜玉米中的麦芽糖酶遇 试剂,会生成紫色。
(3)甜玉米的甜度是基因通过控制 控制代谢而实现的。
(4)用14CO2对玉米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放射性同位素最先出现在 化合物上,随后出现在 化合物上。
(5)玉米雌雄同株,若玉米胚乳染色体数为30条,则玉米的单倍体基因组由 个双链DNA分子组成。
Ⅱ. 雄性蝴蝶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触角棒形和正常形正交与反交子代结果一样,说明控制触角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其中黄色与白色分别用Y与y表示,触角棒形与正常形分别用A与a表示)。
(1)在下列各组合中,不能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
①yyaa♀×♂YYAA ②YyAA♀×♂yyaa ③YYAa♀×♂Yyaa
④YYAa♀×♂yyAa ⑤YyAA♀×♂Yyaa ⑥yyAa♀×♂yyaa
(2)一对表现型为黄色棒形和白色棒形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为雄性:3/8黄色棒形、1/8黄色正常、3/8白色棒形、1/8白色正常;雌性:3/4白色棒形、1/4白色正常。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标明亲本的雌雄)
据题中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分析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资料,回答问题。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 光饱和时 的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 (mg/100 cm2叶·小时) |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 cm2叶·小时) |
A植物 | 1 | 3 | 11 | 5.5 |
B植物 | 3 | 9 | 30 | 15 |
|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 ||||||
1组:5×10-5 | 2组:5×10-4 | 3组:5×10-3 | |||||
叶片中X的浓度/mol·g-1(鲜重) | 2.47 | 2.97 | 9.28 | ||||
叶片中的气孔导度/mol·m-2·a-1 | 0.54 | 0.43 | 0.27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