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为探究污染物在生物之间是如何转移的?规律如何?请设计并完成下面的实验: (1)材料用具:营养液.藻类.浮游动物.瓶螺.孑孓.食蚊鱼.DDT和测定仪器等. (2)实验步骤: ①取一个玻璃缸.内装一定量的营养液.在营养液中放养一定量的藻类.浮游动物.瓶螺.孑孓和食蚊鱼等, ②向营养液中加入 , ③间隔一定时间后.测定 . (3)实验结果:一个月后.测定的结果如表(表中的DDE为DDT的代谢产物). 农药及其代谢产物 DDT DDE 水中残留量(mg·kg-1) 0.00022 0.00026 孑孓中残留量(mg·kg-1) 1.8 5.2 瓶螺中残留量(mg·kg-1) 7.6 12.0 食蚊鱼中残留量(mg·kg-1) 18.6 29.2 (4)结果分析与结论: ①已知玻璃缸内的生物可以组成两条食物链.而瓶螺是初级消费者.那么玻璃缸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渠道应该是 . ②该实验研究的是DDT在一个 中转移的情况. ③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转移是沿 进行的.其规律是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中的SO2对植物的危害表现在能直接破坏植物的叶肉组织,使叶片失绿,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浓度高时,会使植物枯死。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SO2对不同植物生长影响的相关实验。

材料用具:无水亚硫化钠和稀硫酸((14),新鲜菠菜、油菜、青菜,330mL矿泉水瓶若干个,计时器,温度计,透明胶布等。

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第一步:取5个矿泉水瓶,分别编号15号,分别称取0.1g0.2g0.3g0.4g无水亚硫化钠(下表中对应的SO2浓度) ________

第二步:选取5片大小相当的菠菜叶,按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固定好叶片。

第三步:向14号瓶内各注入适量的稀硫酸(注意不要弄到叶片上),立即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

第四步:重复第一~第三步分别处理油菜叶和青菜叶。

第五步:________

表:不同浓度的SO2对菠菜/油菜/青菜生长的影响(室温:18

编号

SO2浓度(g/L

菠菜/油菜/青菜受害时间(min

出现黄斑

较多黄斑

大面积变黄

整体变黄

1

0.141

7 / 24 / 20 

28 / 30 / 28

39 / 38 / 35

49 / 54 / 43

2

0.282

3 / 17 / 13 

6 / 25 / 20 

10 / 32 / 24

20 / 46 / 31

3

0.423

2 / 7 / 11 

4 / 22 / 18 

9 / 28 / 22 

15 / 34 / 28

4

0.564

1 / 5 / 6 

3 / 10 / 12 

7 / 15 / 16 

13 / 24 / 20

5

0

 

 

 

 

 

 

 

 

1)请完善实验步骤:????????????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a.?????????????????????????????????????????????????????????????????????

b.??????????????????????????????????????????????????????????????????????

3)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曲线图,表示出SO2浓度为0.282g/L时三种植物叶片变化与受害时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中的SO2对植物的危害表现在能直接破坏植物的叶肉组织,使叶片失绿,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浓度高时,会使植物枯死。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SO2对不同植物生长影响的相关实验。

材料用具:无水亚硫化钠和稀硫酸((1:4),新鲜菠菜、油菜、青菜,330mL矿泉水瓶若干个,计时器,温度计,透明胶布等。

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第一步:取5个矿泉水瓶,分别编号1至5号,分别称取0.1g、0.2g、0.3g、0.4g无水亚硫化钠(下表中对应的SO2浓度) ________;

第二步:选取5片大小相当的菠菜叶,按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固定好叶片。

第三步:向1至4号瓶内各注入适量的稀硫酸(注意不要弄到叶片上),立即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

第四步:重复第一~第三步分别处理油菜叶和青菜叶。

第五步:________。

表:不同浓度的SO2对菠菜/油菜/青菜生长的影响(室温:18℃)

编号

SO2浓度(g/L)

菠菜/油菜/青菜受害时间(min)

出现黄斑

较多黄斑

大面积变黄

整体变黄

1

0.141

7 / 24 / 20

28 / 30 / 28

39 / 38 / 35

49 / 54 / 43

2

0.282

3 / 17 / 13

6 / 25 / 20

10 / 32 / 24

20 / 46 / 31

3

0.423

2 / 7 / 11

4 / 22 / 18

9 / 28 / 22

15 / 34 / 28

4

0.564

1 / 5 / 6

3 / 10 / 12

7 / 15 / 16

13 / 24 / 20

5

0

(1)请完善实验步骤: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a.                                                                        

b.                                                                        

(3)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曲线图,表示出SO2浓度为0.282g/L时三种植物叶片变化与受害时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                                  来判断。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                      。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                            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

了如下处理: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均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水样编号

A组

(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

(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

(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

(无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a.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                                                     

b.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                        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度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一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I.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II.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l

10

9

7

7

6.5

①     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实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气温在20 ℃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水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来判断。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均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