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血栓主要由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等物质组成。纳豆激酶(NK)是一种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菌产生的蛋白酶,它不但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A过程),还能间接激活体内纤溶酶原(B过程)。如图是有关纳豆激酶溶栓机理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NK直接水解作用:给定纤维蛋白平板,将______________滴加其上,若出现相应的溶解圈,则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K的间接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活体内纤溶酶原,增加纤溶酶的量和作用,溶解血栓。
(3)请根据下列给出的实验材料,比较NK与内源性纤溶酶的溶栓效果,并补全表格空白位置上的相应内容。供选实验材料:NK溶液、内源性纤溶酶溶液、纤维蛋白块、蛋清溶液、缓冲液、双缩脲试剂、量筒、试管和秒表。实验步骤:(“+”表示添加,“-”表示未添加)
| 加入物质的成分 | 试管1 | 试管2 |
1 | A____________ | + | + |
2 | 缓冲液 | + | + |
3 | 纳豆激酶(NK)溶液 | + | - |
4 | B____________ | - | + |
①表格中A处添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B处添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的鉴定所用的观察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栓主要由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等物质组成。纳豆激酶(NK)是一种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菌产生的蛋白酶,它不但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A过程),还能间接激活体内纤溶酶原(B过程)。下图是有关纳豆激酶溶栓机理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NK直接水解作用:给定纤维蛋白平板,将_______________滴加其上,若出现相应的溶解圈,则可说明_______________。
(2)NK的间接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激活体内纤溶酶原,增加纤溶酶的量和作用,溶解血栓。
(3)请根据下列给出的实验材料,比较NK与内源性纤溶酶溶栓效果,并补全表格空白位置上的相应内容。
供选实验材料:NK溶液、内源性纤溶酶溶液、纤维蛋白块、蛋清溶液、缓冲液、双缩脲试剂、量筒、试管和秒表。
实验步骤:(“+”表示添加,“—”表示未添加)
加入物质的成分 | 试管1 | 试管2 | |
1 | A_______________ | + | + |
2 | 缓冲液 | + | + |
3 | 纳豆激酶(NK)溶液 | + | - |
4 | B_______________ | - | + |
①表格中A处添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B处添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的鉴定所用的观察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若要测定人体内纤溶酶的活性,可以纤维蛋白为底物,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若要分离人体血液中的蛋白质,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带电性质和分子大小不同,在电场中的_______________不同而实现。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成功地利用基因技术将人类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DNA分子重组然后通过大肠杆菌的繁殖生产了人类的胰岛素。请回答:
(1)上述实验重组DNA分子在大肠杆菌内合成蛋白质是在大肠杆菌________内和________内进行的,决定胰岛素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模板是由________基因转录而成的。
(2)根据蛋白质合成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下面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入相应的字母并回答问题:
①丙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决定合成该氨基酸的DNA上的碱基是________。
②第二个氨基酸应是________。(从以下供选答案中选出)供选答案:半胱氨酸(UGC)、丝氨酸(UCC)、苏氨酸(ACC)、精氨酸(AGG)
③DNA双链中,________链为转录模板链,遗传信息存在于________链上,遗传密码子存在于________链上。
(3)合成的该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由2条多肽链组成,那么决定合成它的基因中至少应含有碱基________个,若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300,则与胰岛素分子对应的mRNA分子量应为________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90,则该胰岛素的分子量为________。
(4)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移植成功,并能指导胰岛素的合成,说明这些生物共用一套________。
(5)在DNA分子中,“拼接”上某个基因或“切割”掉某个基因,并不影响DNA分子中其他基因的功能,说明____________。
根据下列有关经典实验回答问题:
(1)1928年,格里菲思完成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见图一。实验过程: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S型细菌。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为研究上述的转化物质究竟是什么,1944年,艾弗里等人完成了体外转化实验,过程见图二,并得出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此实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过程如下(图三):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Ⅰ.既然艾弗里已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还要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Ⅱ.分析下表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亲代噬菌体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第一组实验 | 35S标记蛋白质 |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 | |
第二组实验 | 32P标记DNA | 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
Ⅲ.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一结果说明了 。
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图三)
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种癌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是 。在体内,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 的特征。
(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 ,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3)2009年10月5日,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被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端粒酶活性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 ;
② ;
③ 。
结果预测及分析: 。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