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氯气的特性--氯气跟水的反应 (1).预测氯气可能与水反应 (2).实验设计:①.取三支盛氯水的试管. 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石蕊溶液.硝酸银溶液. 图2-3 观察现象. ②.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红纸条 的集气瓶A中和盛有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B中. 观察现象. 图2-4 (3).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氯水与镁 生成气体 氯水中含酸 氯水与石蕊溶液 先变红后褪色 氯水中含酸.也含有漂白性物质 氯水与硝酸银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氯水中含有 氯气与干燥红纸条 红纸条不褪色 无漂白作用 氯气与湿润红纸条 红纸条褪色 和H2O的反应产物有漂白作用 (4).整合结论: ①.Cl2不仅能溶解于水.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具有漂白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新制取的氯水中含有的微粒:分子: . . , 离子: . . .(由于HClO见光易分解:2HClO 2HCl+O2↑.久置的氯水变成稀盐酸) [质疑激趣]:Cl2跟水反应生成两种酸.则Cl2是否也与碱液反应?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关于金属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跟水的反应比钠还剧烈

B.它的原子半径比钠的原子半径小

C.它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钠离子的氧化性强

D.它可作还原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关于卤素 ( F、Cl、Br、I ) 的化学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单质跟水的反应能力逐渐减弱B、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随离子半径逐渐增大,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D、溴化氢与氯气混合后,会有棕红色气体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和平区二模)四氯化锡常温下是无色液体,在空气中极易水解,熔点-36℃,沸点114℃,金属锡的熔点为231℃.装置A中放浓盐硫,B中放MnO2,二者用于制氯气,用熔融的金属锡跟干燥的氯气直接作用制取无水四氯化锡(此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请回答下列各问题.

(1)图中气体发生和尾气处理装置不够完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用导管将A的上口与B相连;在G、H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用导管将A的上口与B相连;在G、H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利用改进后的正确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2)H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l2+2OH-=Cl-+ClO-+H2O
Cl2+2OH-=Cl-+ClO-+H2O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n+2Cl2
 △ 
.
 
SnCl4
Sn+2Cl2
 △ 
.
 
SnCl4

(3)C、D中的试剂分别是
饱和食盐水
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浓硫酸

(4)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蒸馏烧瓶
蒸馏烧瓶
,F的作用是
导气、冷凝
导气、冷凝

(5)实验时应先点燃
E
E
处酒精灯,加热温度应大于
231
231
℃,待
锡融化
锡融化
即可停止加热.
(6)已知四氯化锡遇水强烈水解,产物之一是固态二氧化锡,那么四氯化锡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SnCl4+2H2O=SnO2+4HCl
SnCl4+2H2O=SnO2+4HCl

(7)如果将制取的四氯化锡少许暴露于空气中,预期可看到的现象是
出现白色烟雾
出现白色烟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A~D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装置示意图。

(1)请从①~⑧中选出必须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把编号填入最适宜的装置图A~C的空格中(多选要倒扣分)。</PGN0045B.TXT/PGN>

①酒精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乙烯

②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③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④苯跟溴的取代反应

⑤石油的分馏实验

⑥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

⑦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⑧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氯化氢。

(2)选用装置D做苯的硝化实验,D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四氯化锡常温下是无色液体,在空气中极易水解,熔点-36℃,沸点114℃;金属锡的熔点为231℃,拟用以下仪器,设计组装一套实验装置,用熔融的金属锡跟干燥的氯气直接作用制取无水四氯化锡(此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请回答下列各个问题。

A.用玻璃管(未画出)连接上述装置,正确的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字母)

(    )接(    )、(    )接(    )、(    )接(    )、(    )接(    )、(    )接(    );

B.装置Ⅵ作用是______;装置Ⅳ的作用是______;

C.冷凝管里冷水的流向是从______进入,从________流出;

D.实验时应先点燃_______处酒精灯,加热温度应大于______℃,待_______即可停止加热;

E.已知四氯化锡遇水强烈水解,产物之一是固态二氧化锡,那么四氯化锡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F.如果将制取的四氯化锡少许暴露于空气中,预期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G.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在装置的最后应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