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15.图3-2所示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 ) 图3-2 A.①② B.③④⑥ C.⑤⑥ D.②④ 6.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7.图3-3为进行有性生殖的同一种生物体内的有关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3-3 A.中心法则所表示的生命活动主要发生在图⑤时期 B.基因重组的发生与图①有关而与图③无直接关系 C.图②所示分裂方式.其间期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要大于图③ D.雄性动物体内.同时具有图①-图⑤所示细胞的器官是睾丸而不可能是肝脏 8.对某植物测得如下数据: 30℃ 15℃黑暗 一定光照10h 黑暗下5h 释放O2640mg 释放CO2220mg 5h释放110mgCO2 若该植物处于白天均温30℃.晚上均温15℃.有效日照15h环境下.请预测该植物1d中积累的葡萄糖为( ) A.765mg B.1.485mg C.315mg D.540mg 9.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切片时.先低倍后高倍是因为低倍镜下易找到观察的目标 B.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为提高亮度.可放大光圈或换平面镜为凹面镜采光 C.低倍镜下的视野中.右上角有一不清晰物像.此时应换用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 D.观察质壁分离时不需用高倍镜.因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较大 10.图3-4表示一农田中一昼夜温度变化Ⅰ.光照强度变化Ⅱ.植物吸收CO2的变化Ⅲ的数量关系.下列不正确的叙述是( ) 图3-4 A.Ⅲ与时间轴交点c.e预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B.a点的数值变化主要与夜间低温有关 C.从c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e点有机物合成停止 D.增大曲线Ⅲ与时间轴围成的正面积的措施包括提高光照强度.提高CO2浓度.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供应等 11.图3-5为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的干重与鲜重的变化曲线.其中表示鲜重的曲线以及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点分别是 图3-5 A.c.M B.a.O C.b.N D.d.S 12.对于两个物种出现趋同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出现相似的突变性状 B.两个物种都与另一物种杂交 C.两个物种的变异都是由相近的环境变化引起的 D.相似物种生活环境出现相近的选择压力 13.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 A.白♀×白♂ B.杂合红♀×红♂ C.白♀×红♂ D.杂合红♀×白♂ 14.某段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M个.占全部碱基之比为N.则由此段DNA转录形成的mRNA中的嘧啶数为( ) A.M/2 ?B.M/2N ? C.M/2N-M ??D.不确定 15.下列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是( ) A.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B.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级结构.并且有一定的食物网 D.各种群都处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大 16.农业生产上常用轮作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由于( ) A.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虫害的发生 B.可以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有利于农田中实现物质的循环 D.有利于提高农田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17.在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下列与脊髓是由同一胚层分化而来的是( ) A.脊柱 B.汗腺 C.肝脏 D.动脉 18.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 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突变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D.基因重组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19.用杂合的高茎豌豆连续自交.F3代高茎豌豆中纯合体的几率为( ) A.1/3 B.2/3 C.7/8 D.5/9 20.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其原因是( ) A.原核生物没有遗传物质 B.原核生物没有核物质 C.原核生物没有膜性细胞器 D.原核生物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21.以基因型为Aa的水蜜桃为接穗.嫁接到相同基因型的水蜜桃砧木上.所结的水蜜桃果肉基因型是杂合体的几率为( ) A.0 B.25% C.50% D.100% 22.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种豌豆杂交.后代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数以及纯合显性的几率分别是( ) A.18.8.1/32 B.18.6.1/16 C.16.4.1/32 D.16.4.1/16 23.让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间行种植.所结果实中胚乳的基因型不可能为( ) A.Aaa B.aaa C.AAa D.AAA 24.图3-6表示血友病的遗传系谱.则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 图3-6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25.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这说明( ) A.生物的突变常常是有利的 B.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 C.突变体的体质增强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是有利的 26.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影响雷鸟换羽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矿物质 27.我国合成的734-Ⅱ.738等可以使蚕茧提高产量.但会导致( ) A.蚕儿上簇不齐.结茧慢 B.蚕儿代谢活动旺盛.结茧快 C.能量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好 D.减少蜕皮次数.桑叶消耗少 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成分 29.碳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的形式是( ) A.CO2 B.单质碳 C.碳酸盐 D.含碳有机物 30.“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以上关于花生的描述中.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麻屋子 “红帐子 “白胖子 分别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 ) A.子房壁.珠被.受精卵 B.子房壁.受精卵.受精极核 C.珠被.受精卵.受精极核 D.子房壁.受精极核.受精卵 高二生物暑期模拟卷(三)第Ⅱ卷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         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     条。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

③图中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                      

④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根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时的数量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至少两项)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根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时的数量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至少两项)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单位:×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

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

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

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

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

K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

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

“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至35℃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

(3)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选填“增加”、 “减小”或“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