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如图表示的是生物表现型.基因型与环境条件间的关系及变异的类型与来源.请根据下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_____:②与①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 (2)⑤在自然环境中主要是通过细胞的 两个过程实现的.若③表示一种 分子水平的变化.则产生这种变化的“诱因 可能有 . 和生物因素. (3)突变基因遗传给后代的途径是 和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2)通过途径3培育品种C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途径4与途径1相比,途径4能创造自然界从未有过的新性状,其根本原因是            。[来源:学,科,网]

(3)要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应采用途径       。

(4)品种B与途径3中由叶肉细胞培养的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

(5)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中,科学家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①将转基因植株与_____________杂交,其后代中抗卡那霉素型与卡那霉素敏感型的数量比为1:1。

②若该转基因植株自交,则其后代中抗卡那霉素型与卡那霉素敏感型的数量比为________。

③若将该转基因植株的花药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作离体培养,则获得的再生植株群体中抗卡那霉素型植株占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表示通过二倍体植株甲(自花受粉植物)和植株乙培育植株A,B,C,D,E的过程,其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据图回答:

(1)植株A是____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株B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株C与植株甲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

(3)培养植株D的过程中,由离体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______,若要制备人工种子,则需诱导愈伤组织形成____结构,再包裹上人工种皮。

(4)获得植株E的过程称为________,其过程中两个原生质体融合时,常用的诱导剂是__________。

(5)植株A、D、E的培育过程中都需要采用的生物技术是___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植株A、B、C、D、E中可能与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植株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表示通过二倍体植株甲(自花受粉植物)和植株乙培育植株A,B,C,D,E的过程,其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据图回答:

(1)植株A是____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株B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株C与植株甲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

(3)培养植株D的过程中,由离体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______,若要制备人工种子,则需诱导愈伤组织形成____结构,再包裹上人工种皮。

(4)获得植株E的过程称为________,其过程中两个原生质体融合时,常用的诱导剂是__________。

(5)植株A、D、E的培育过程中都需要采用的生物技术是___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植株A、B、C、D、E中可能与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植株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每万人中的基本情况,以及两种病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

有甲病、无乙病

人 数

无甲病、有乙病

人 数

有甲病、有乙病

人 数

无甲病、无乙病

人 数

男性

280

250

5

4465

女性

281

17

2

4700

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如果该人群中带有乙病基因的杂合体有52人,则人群中乙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

(2)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谱系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

①  Ⅲ-2的基因型是           ;Ⅲ-3的基因型是             

② 以上述判断为基础,如果Ⅳ-?是男孩,Ⅳ-?患甲病的几率是           ,

同时患有甲病和乙病的几率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基因敲除是根据DNA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通常用设计好的DNA片段替代动物细胞内的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是研究基因功能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需要构建一个基因表达载体。一个理想的基因表达载体,通常由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和            等四部分组成。在此过程中,所需使用的相关工具酶是                    

(2)如果要获得一只含目的基因的小鼠,则选择的受体细胞通常为              ,基因导入该细胞时,可以采用                    等方法。

(3)上述途径所获得的动物,其后代并非每一个个体都含目的基因,原因是       

(4)假设通过基因敲除构建了一个非球形红细胞性贫血(Ⅱ型)模型动物,该动物因丙酮酸激酶缺陷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使红细胞膜变化引起红细胞自溶现象,但若向该动物注射ATP后,自溶现象可明显降低。由此可表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之一是:                   

(5)某实验小组向正常小鼠胚胎细胞内导入某“X基因”后,发现靶基因能正常转录形成mRNA,但细胞内却不再合成相应蛋白质,其原因最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