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1985年Oy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
(2)1925年Gorter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组成。
(3)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37℃保温40 min后,在融合细胞上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将融合细胞置于0℃培养40 min,细胞仍然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其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
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时,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I/C)不同。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I/G会 (变大/变小/不变),若此时将胰高血糖素注射到体内,尿液中尿素的量将 (增加/减少/不变)。
(2)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实验思路是:①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②用含有第①步得到的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该实验思路的错误有两处,即:
①
②
(3)将胰岛B细胞分别接种于含5.6mol/L葡萄糖(低糖组)和16.7 mol/L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高糖组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多。该实验结果说明 。
(4)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其主要原因是 。医生给某糖尿病人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可这种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其症状并未缓解,请推测其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5)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胰高血糖素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血糖测量仪等。
②方法与步骤: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 。B.用注射器给甲组鼠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给乙组鼠注射 。C.一定时间后,测定与记录。
③结果预测: 。
(12分)右图是某同学根据杂交瘤技术的方法,设计的生产破伤风杆菌抗体的实验方案。请据图回答:
(1)该方案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请你给予补充纠正 。
(2) 图中②为 过程,目的是使得到的细胞具有 特性。
(3)图中③表示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目的是 。
(4) 图中④的细胞培养,目的是 ,动物细胞培养液的配方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与植物细胞培养基有所不同的是,还要加入 。杂交瘤细胞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氨基酸的主要方式是 。
(5)破伤风杆菌抗体最终可从 中提取。
(6)由图中可看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运用了 和 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前者常用的诱导剂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的是可用 。
(7)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需要将所选取的组织细胞离散开,以利于细胞融合,可用 处理离体组织细胞使之分散开。
(2006天津高考,30 )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质量分数)钠盐的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平均重量,结果如下图。?
?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 。?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 ?%。?
(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均为? ?。?
(4)将钠盐浓度为0.1%的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 。?
(5)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乙种植物的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B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10.%的全营养液中,在相同条件下,给予适宜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长势将? ?B组。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6)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
?
①A是? ?酶,B是? ?,C是具有? ?性状的幼芽。?
②若目的植株丢失1条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则可用? ?(试剂)处理幼芽,以获得可育的植株。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