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分)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操作如下:
配制5% 的葡萄糖溶液20 mL,经煮沸冷却后注入装置中的广口瓶中,向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最后以石蜡油封住瓶中液面。连接广口瓶与装有BTB溶液的试管,将装置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BTB溶液颜色及培养液的温度变化。(注:BTB溶液在CO2浓度为0.03% 时呈红色,当CO2浓度大于0.03% 时呈黄色,小于0.03% 时呈紫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首先将干酵母加入2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活化培养,图2是酵母菌活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实验中最好选择图中___________点时的酵母菌作为材料,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进行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应该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与上述实验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一段时间后,对照实验中的BTB溶液仍然保持红色,实验组中的BTB溶液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确认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还需检测培养液中是否有___________产生。
Ⅱ.某小组同学查阅并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有关内容“植物的向重力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通常植物幼苗在水平放置时,根向地弯曲生长,表现为正向重力性;茎则背地弯曲生长,表现为负向重力性。植物的向重力性是由于重力引起根、茎器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差异生长。”随后,他们提出了问题:“植物的叶是否也有向重力性呢?”由此,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请你参与其中,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假设】植物叶片具有向重力性
【实验材料】葱叶
【实验步骤】(1)选取葱叶并分组:用剪刀在葱叶的基部剪断,选择直的葱叶。
A组:葱幼叶; B组:未成熟叶(介于幼叶与成熟叶之间); C组:成熟叶
(2)固定:将A、B、C叶横放在同一培养皿中,叶基端放在培养皿中,叶尖端放在培养皿缘外,在叶中部用透明胶将叶固定在培养皿缘上。
(3)加水:加清水于培养皿中,叶基浸入水中培养24小时。
(4)重复实验:重复多次。
【分析思考】
(1)从实验假设和步骤来看,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
(2)由于重力的作用,葱叶的生长素是如何分布的? ;
(3)上述固定葱叶的培养皿还需做怎样的外部处理,才能保证控制了变量? ;
【实验结果】A组叶片向上弯曲,弯曲程度最大;B组叶片向上弯曲,弯曲程度较A组小;C组叶片几乎不弯曲;
【结论】① ;
② 。
(22分)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操作如下:
配制5% 的葡萄糖溶液20 mL,经煮沸冷却后注入装置中的广口瓶中,向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最后以石蜡油封住瓶中液面。连接广口瓶与装有BTB溶液的试管,将装置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BTB溶液颜色及培养液的温度变化。(注:BTB溶液在CO2浓度为0.03% 时呈红色,当CO2浓度大于0.03% 时呈黄色,小于0.03% 时呈紫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首先将干酵母加入2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活化培养,图2是酵母菌活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实验中最好选择图中___________点时的酵母菌作为材料,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进行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应该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与上述实验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一段时间后,对照实验中的BTB溶液仍然保持红色,实验组中的BTB溶液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确认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还需检测培养液中是否有___________产生。
Ⅱ.某小组同学查阅并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有关内容“植物的向重力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通常植物幼苗在水平放置时,根向地弯曲生长,表现为正向重力性;茎则背地弯曲生长,表现为负向重力性。植物的向重力性是由于重力引起根、茎器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差异生长。”随后,他们提出了问题:“植物的叶是否也有向重力性呢?”由此,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请你参与其中,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假设】植物叶片具有向重力性
【实验材料】葱叶
【实验步骤】(1)选取葱叶并分组:用剪刀在葱叶的基部剪断,选择直的葱叶。
A组:葱幼叶; B组:未成熟叶(介于幼叶与成熟叶之间); C组:成熟叶
(2)固定:将A、B、C叶横放在同一培养皿中,叶基端放在培养皿中,叶尖端放在培养皿缘外,在叶中部用透明胶将叶固定在培养皿缘上。
(3)加水:加清水于培养皿中,叶基浸入水中培养24小时。
(4)重复实验:重复多次。
【分析思考】
(1)从实验假设和步骤来看,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
(2)由于重力的作用,葱叶的生长素是如何分布的? ;
(3)上述固定葱叶的培养皿还需做怎样的外部处理,才能保证控制了变量? ;
【实验结果】A组叶片向上弯曲,弯曲程度最大;B组叶片向上弯曲,弯曲程度较A组小;C组叶片几乎不弯曲;
【结论】① ;
② 。
在人类文明史中,酵母菌是最早被应用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下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Ⅰ 家庭酿造米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先将糯米加热煮熟,待冷却至30℃,加少许的水和一定量的“酒药”(酵母菌菌种),与糯米混合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糯米中央挖一小洞,加盖后置于适宜地方保温(28℃),30小时左右即可。
(1)将糯米加热煮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冷却至30℃后才能加入“酒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糯米中央挖一小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瓷坛并未完全密封,坛内无氧发酵的环境如何形成? _____。
(5)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的情况是( )
A.100%酵母菌进行发酵 | B.3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
C.6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 D.酵母菌停止发酵 |
在人类文明史中,酵母菌是最早被应用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下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Ⅰ 家庭酿造米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先将糯米加热煮熟,待冷却至30℃,加少许的水和一定量的“酒药”(酵母菌菌种),与糯米混合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糯米中央挖一小洞,加盖后置于适宜地方保温(28℃),30小时左右即可。
(1)将糯米加热煮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冷却至30℃后才能加入“酒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糯米中央挖一小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瓷坛并未完全密封,坛内无氧发酵的环境如何形成? _____。
(5)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的情况是( )
A.100%酵母菌进行发酵 B.3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C.6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D.酵母菌停止发酵
Ⅱ 右图是某同学利用葡萄酿制葡萄酒和果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采摘新鲜葡萄→冲洗葡萄,去除梗枝→发酵瓶消毒,葡萄榨汁、过滤→葡萄汁装入发酵瓶→发酵酿造葡萄酒→发酵酿造果醋。请结合实验装置示意图和实验流程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同学把葡萄汁装入发酵瓶后没有向发酵瓶接种酵母菌,但是他仍然通过发酵获得了葡萄酒。为什么? 。
(2)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中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的作用是 。
(3)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 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 。(每空1分)
为探究温度对膜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两块马铃薯进行对照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表:
马铃薯块在蒸 时间 馏水中质量改变 百分比(%) 温度 | O | O.5 | 1.O | 1.5 | 2.0 | 2.5 | 3.O |
20℃ | O | +5 | +7 | +9 | +12 | +14 | +16 |
40℃ | O | +O.03 | O | -2 | -3 | -3.5 | --4 |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在20℃下马铃薯块质量增加,主要与其细胞具有________(细胞器)有关。
(3)在40℃时,随着时间增加,马铃薯块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 物外渗。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
实验原理:
随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会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溶液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CO2,温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与药品:电导仪、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50 mL蒸馏水,编号为A、B、C、D;
第二步:取2块质量为50 g且形态相同的马铃薯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再分别放人A、B两烧杯中,C、D烧杯作为对照;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1.5 h后取出烧杯中的马铃薯,使烧杯中的溶液保持或恢复至20℃;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实验步骤中设计C、D组作为对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