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表是对某植物培养时,在培养前后对培养液成分的测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培养液还不能叫完全培养液,因为缺乏C元素
B.A组数据是培养后测得的,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离子交换吸附和主动送输,使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C.部分物质浓度增大,说明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
D.植物在缺乏B时,会花而不实,B元素会影响花粉的萌发
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激素,激素之间相互协调来维持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生长素在多个生命活动调节中起作用。生长素抑制叶片脱落,而脱落酸促进叶片脱落。生长素能促进生长,赤霉素与之有协同作用,为了验证上述调节作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Ⅰ.验证赤霉素与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1)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若干段,平均分成四组。
第二步:相同条件下培养
A组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组加入等量清水。
第三步: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茎切段长度,48小时后,计算茎切段伸长的平均值。
(2)实验结果
在图中补充剩余一种情况的曲线。
Ⅱ.为验证生长素与脱落酸对叶片脱落的调节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材料用品:大叶黄杨枝条、培养皿、镊子、刀片、琼脂块、生长素溶液、脱落酸溶液、水。
(2)方法步骤
第一步:切取大叶黄杨枝条,共60枝,叶腋处如果有腋芽,需用镊子去掉。
第二步:取三个培养皿,并依次编号为A、B、C。
第三步:(用图示表示处理过程)
第四步:置于25℃恒温箱中,每隔12小时用镊子前端触压叶柄,观察其是否脱落。
(3)预期实验结果[脱落率=(脱落叶柄数/叶柄总数)×100%](提示:分别比较脱落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去掉腋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植物生命的基础、代谢的相关问题(10分)
甲、乙两图是某些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代表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是图 ,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则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 。
2.参与图中标号6所示结构的形成的重要细胞器是 。某一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中,把该细胞器加以破坏,则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可能出现 。 兴趣小组的同学再单独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培养洋葱根尖时,培养液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青霉素溶液,则图中标号6结构在子细胞形成时能否形成? 。
理由 。
3.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 。
4.对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活动中都产生水 B.前者有片层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 D.前者不产生ATP,后者产生ATP
5.细胞进行下列各种生命活动,正常情况下图甲细胞 ,图乙细胞 。(填入编号)
①不增殖 ②能继续增殖 ③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
④出现染色体结构 ⑤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
B.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3 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 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