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Ⅰ.下图Ⅰ表示某类植物固定和还原CO2的过程,图Ⅱ表示的是A、B、C三类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一天中气孔的开放情况。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Ⅰ所示植物在固定CO2的过程中与C4植物的共同点是
,但此类植物在叶片结构上与C3植物是相同的,区别于C4植物的是 。
(2)图Ⅰ植物夜晚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其原因是
。白昼这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还可以由 产生,与此相关的细胞器是 。
(3)图Ⅰ所示植物属于图Ⅱ中的 类。这类植物气孔开闭的特点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 。
(4)图Ⅰ植物光合作用特点是与生活相适应的,推测此类植物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
(5)图Ⅱ中B类植物中午时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Ⅱ.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甲图中群落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
。若甲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2)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
,其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Y、Z分别代表甲图中的A、B、C且构成一条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中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较高,约为24.3%
C.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4kJ
D.由于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会变化
(5)丙图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其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⑴图中A代表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⑵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
⑶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经过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这种调节方式称之为 调节,其调节能力的大小与
有关。
⑷在生产者中,能将还原态氮转化为氧化态氮的生物是 ,实验室培养这种微生物需在培养基中加入 作为氮源和能源。
请列举一例分解者中的固氮生物 。
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⑴图中A代表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⑵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
⑶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经过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这种调节方式称之为 调节,其调节能力的大小与
有关。
⑷在生产者中,能将还原态氮转化为氧化态氮的生物是 ,实验室培养这种微生物需在培养基中加入 作为氮源和能源。
请列举一例分解者中的固氮生物 。
(10分)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如上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2)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
(3)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根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
(4)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但在种植大豆时不施氮肥,仍能旺盛生长,其原因是 。?
(5)蘑菇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如上图所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增产原因: 。?
(6)上图属于 生态工程案例,在该生态工程中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有 、 、 、 。
江苏某县地处水乡,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是当地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请分析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部分)示意图并回答: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 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 。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更小,主要原因是 。
(3)该农业生态系统为何能提高经济效益? 。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 。请说出两种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 。
(5)根据该县地处水乡这一资源优势,请就该农业生态系统提出你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