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用水蚤进行如下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 . (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 (3)能在20℃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而能在28℃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作用. (4)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剧烈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的特点. 图20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分)

Ⅰ.某研究小组用番茄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单株番茄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与M点相比,N点限制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是                     。实验还发现,不仅单株番茄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番茄植株的生长也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番茄生长的调节主要是      调节,与番茄果实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         
Ⅱ.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的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使之分散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14C标记的C6H12O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入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均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同学的方法: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完成后,老师指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请分析其结果出错的原因:__                                                                  ___
(2)现给你如下试剂: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再取等量的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内。
步骤四: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        现象:                                                                   
结论:                                                                   
② 现象:                                                                   
结论:                                                                   
③ 现象: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10分,每空1分)下面分别是生物兴趣小组和科研人员做的关于植物代谢的问题,请分析:

I.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黑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室温20℃),可观察到光下枝条放出气泡。他们以太阳灯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结果如图1中曲线1,请回答:

(1)该实验研究的是               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衡量光合速率的指标是

                                                    。

(2)该小组在室温10℃和30℃时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如曲线2和3,D点的限制因素是         

(3)该小组分离出黑藻中的叶绿体(见图2叶绿体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b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                 ,由C转移至b的物质主要是             

II.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得到: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为定值;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的CO2来自于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umol/h,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实际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外界CO2浓度(umol/h)

实际光合量(umol/h)

1.2

2.4

3.6

4.8

光照强度(KLX)

1K[来源:ZXXK]

0.1

0.1

0.1

0.1

2K

0.27

0.44

0.61

0.78

(4)从表中数据对比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5)当光照强度为1Klx时,实际光合量都为0.1umol。原因是                         。

(6)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实际光合量0.27umol/h,植物从外界吸收CO2量为              ,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             。设外界CO2浓度为6.0u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             umol/h。

 

查看答案和解析>>

(22分)

Ⅰ.某研究小组用番茄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单株番茄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与M点相比,N点限制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是                      。实验还发现,不仅单株番茄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番茄植株的生长也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番茄生长的调节主要是       调节,与番茄果实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         

Ⅱ.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的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使之分散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14C标记的C6H12O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入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均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同学的方法: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完成后,老师指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请分析其结果出错的原因:__                                                                   ___

(2)现给你如下试剂: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再取等量的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内。

    步骤四: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         现象:                                                                    

    结论:                                                                    

②  现象:                                                                    

    结论:                                                                   

③  现象: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Ⅰ.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            的植株;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   

        的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2)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单倍体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请问该二倍体植株表为            (可育或不育)。

(3)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为             

Ⅱ.番茄中基因A和a控制植株的有茸毛和无茸毛,基因B和b控制果实颜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育种工作者为培养有茸毛黄果品种进行如下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F2个体中基因型有____种,4 种表现型:有茸毛红果 :无茸毛红果 : 有茸毛黄果:  无茸毛黄果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两种性状的遗传特点,可将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有茸毛红果植株所结种子,每株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_____的株系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与F2相同,有______的株系F3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22分)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操作如下:

配制5% 的葡萄糖溶液20 mL,经煮沸冷却后注入装置中的广口瓶中,向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最后以石蜡油封住瓶中液面。连接广口瓶与装有BTB溶液的试管,将装置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BTB溶液颜色及培养液的温度变化。(注:BTB溶液在CO2浓度为0.03% 时呈红色,当CO2浓度大于0.03% 时呈黄色,小于0.03% 时呈紫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首先将干酵母加入2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活化培养,图2是酵母菌活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实验中最好选择图中___________点时的酵母菌作为材料,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进行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应该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与上述实验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一段时间后,对照实验中的BTB溶液仍然保持红色,实验组中的BTB溶液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确认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还需检测培养液中是否有___________产生。

Ⅱ.某小组同学查阅并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有关内容“植物的向重力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通常植物幼苗在水平放置时,根向地弯曲生长,表现为正向重力性;茎则背地弯曲生长,表现为负向重力性。植物的向重力性是由于重力引起根、茎器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差异生长。”随后,他们提出了问题:“植物的叶是否也有向重力性呢?”由此,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请你参与其中,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假设】植物叶片具有向重力性

【实验材料】葱叶

【实验步骤】(1)选取葱叶并分组:用剪刀在葱叶的基部剪断,选择直的葱叶。

    A组:葱幼叶;    B组:未成熟叶(介于幼叶与成熟叶之间);   C组:成熟叶

(2)固定:将A、B、C叶横放在同一培养皿中,叶基端放在培养皿中,叶尖端放在培养皿缘外,在叶中部用透明胶将叶固定在培养皿缘上。

(3)加水:加清水于培养皿中,叶基浸入水中培养24小时。

(4)重复实验:重复多次。

【分析思考】

(1)从实验假设和步骤来看,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2)由于重力的作用,葱叶的生长素是如何分布的?                      

(3)上述固定葱叶的培养皿还需做怎样的外部处理,才能保证控制了变量?          

【实验结果】A组叶片向上弯曲,弯曲程度最大;B组叶片向上弯曲,弯曲程度较A组小;C组叶片几乎不弯曲;

【结论】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