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在高等植物中.有少数物种是有性别的.即雌雄异株.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草本植物.正常植株呈绿色.部分植株呈金黄色.且金黄色植株仅存在于雄株中.以下是某校生物研究小组完成的几组杂交实验的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组: 绿色雌株 × 金黄色雄株 ↓ 绿色雄株 第二组: 绿色雌株 ×金黄色雄株 ↓ 绿色雄株 金黄色雄株 1 : 1 第三组: 绿色雌株 × 绿色雄株 ↓ 绿色雌株 绿色雄株 金黄色雄株 2 : 1 : 1 (1)女娄菜性别决定的方式是: . (2)相对绿色.女娄菜植株金黄色是 性状. (3)决定女娄菜植株颜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若用A或a表示相关基因.第一组和第二组杂交实验中母本的基因型依次是 . . (4)第一组和第二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都没有雌株出现.请你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 (5)请写出第三组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 (6)该研究小组的同学打算针对玉米的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以探究这对性状的遗传是否属伴性遗传.你认为他们的研究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9分)鸣禽是鸟类中最善于鸣叫的一类。鸣禽的鸣唱是在脑中若干功能区(如图甲中字母所示)的控制下,通过鸣管和鸣肌来完成的。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HVC等功能区是鸣禽鸣唱反射弧结构中的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2)研究发现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为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者进行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结果。

① 此实验以                                         鸟脑为材料,制备装片并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计数神经元的          (结构)来统计HVC区神经元的数量。

② 图乙的结果显示,10~15日龄时,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差异不大;随日龄增长,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数量变化的趋势 是雄鸟脑中HVC区神经元的数量逐渐增多,雌鸟则减少。

(3)进一步研究发现,雄鸟脑中HVC区体积较大与新生神经元所占比例较高有关,而新生神经元数量的雌雄差异与鸟体中激素有关,这类激素最可能是           。为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多组实验,其中一组是选用雌性幼鸟若干只,平均分成两组。在对照组幼鸟皮下植入不含激素的包埋物,实验组的处理是                              。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鸟脑中HVC区                   。若                                    ,说明上述观点成立。本实验设置对照组的目的包括          (填选项前的符号)。

① 排除外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 排除植入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 排除包埋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 排除激素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⑤ 减小激素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⑥ 减小动物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⑦ 提供正常激素水平动物的数据作为参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9分)鸣禽是鸟类中最善于鸣叫的一类。鸣禽的鸣唱是在脑中若干功能区(如图甲中字母所示)的控制下,通过鸣管和鸣肌来完成的。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HVC等功能区是鸣禽鸣唱反射弧结构中的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2)研究发现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为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者进行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结果。

① 此实验以        鸟的脑为材料,制备装片并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计数神经元的      

        (结构)来统计HVC区神经元的数量。

② 图乙的结果显示,10~15日龄时,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差异不大;随日龄增长,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数量变化的趋势 是雄鸟脑中HVC区神经元的数量逐渐增多,雌鸟则减少。

(3)进一步研究发现,雄鸟脑中HVC区体积较大与新生神经元所占比例较高有关,而新生神经元数量的雌雄差异与鸟体中激素有关,这类激素最可能是        。为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多组实验,其中一组是选用雌性幼鸟若干只,平均分成两组。在对照组幼鸟皮下植入不含激素的包埋物,实验组的处理是        。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鸟脑中HVC区        。若        ,说明上述观点成立。本实验设置对照组的目的包括        (填选项前的符号)。

① 排除外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 排除植入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 排除包埋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 排除激素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⑤ 减小激素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⑥ 减小动物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⑦ 提供正常激素水平动物的数据作为参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11分)图1为某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该植物在温度为A时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图325时,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乙丙段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甲、乙、丙、丁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是___________,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用abcd表示)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______个单位CO2

2)图3中,对于b植物,假如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______klx以上植物才能生长。对于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25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M点移动方向为:P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

3)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A、光照强度分别为d时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至少需要设计两组实验:一组将植物置于________条件下,测得呼吸作用速率,可在装置中放置NaOH溶液,导致装置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另一组将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置于光照强度为d的密闭环境中,可在装置中放置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所测得数值为________

4)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__________(能或不能)出现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I.(8分)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1)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                    

(2)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3)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

(4)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                          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II.(6分)我国育种专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可育农作物新品种,该品种是由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培育出的新作物。它既有普通小麦的特性,又综合了黑麦的耐贫瘠,抗病力强,种子蛋向质含量高等优点。据资料表明,普通小麦(2N=6x=42。AABBDD)是野生二粒小麦(2N=4x=28,AABB)与方穗山羊草的杂交后代。(①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两年。②生物学中把x代表染色体组。)[来源:ZXXK]

现有原始物种及其所含染色体组的资料,见下表:

序号

原始物种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

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

体细胞染色体数

黑麦

2

EE

14

拟斯俾尔脱山羊草

2

BB

14

方穗山羊草

2

DD

14

野生一粒小麦

2

AA

14

(1)填写完成培育可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野生二粒小麦。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普通小麦。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可育新品种。

(2)获得该农作物新品种植株,整个培育过程至少需要           年。

(3)该新品种细胞中染色体组的组成可写为           ,育种过程中           是杂交后代可育的关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I.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1)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                    

(2)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3)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

(4)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                          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II.我国育种专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可育农作物新品种,该品种是由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培育出的新作物。它既有普通小麦的特性,又综合了黑麦的耐贫瘠,抗病力强,种子蛋向质含量高等优点。据资料表明,普通小麦(2N=6x=42。AABBDD)是野生二粒小麦(2N=4x=28,AABB)与方穗山羊草的杂交后代。(①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两年。②生物学中把x代表染色体组。)

现有原始物种及其所含染色体组的资料,见下表:

序号

原始物种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

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

体细胞染色体数

黑麦

2

EE

14

拟斯俾尔脱山羊草

2

BB

14

方穗山羊草

2

DD

14

野生一粒小麦

2

AA

14

(1)填写完成培育可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野生二粒小麦。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普通小麦。

           ×             →杂种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培育为可育新品种。

(2)获得该农作物新品种植株,整个培育过程至少需要           年。

(3)该新品种细胞中染色体组的组成可写为           ,育种过程中           是杂交后代可育的关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