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Ⅰ、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
(1)磷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______分子或结构中(多选)。
A.核糖 B.ATP C.核糖体 D.核膜
(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_______。
(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________利用率。
(4)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培育低植酸转基因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
①图中用A、B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Ⅰ、Ⅱ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获得的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A和B,哪种方法符合题意?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12分)、右图是对一位具有食道完全狭窄的妇女所进行的实验结果。
实验一:让妇女吃下400克麦片粥,但该妇女明显对燕麦粥厌恶。
实验二:让该妇女吃下自选的喜爱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沙拉、牛奶、土豆、炸鸡腿、烤肉、鸡蛋、蛋糕等。两次实验中食物经品尝与咀嚼,都未能进入该妇女胃内。
(1)食物没有进入胃中,但仍有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进入口腔,刺激了口腔等处的____________,通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至胃引起的。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属于__________反射。若切断传出神经,该反射将_________(能、不能)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的胃液分泌量明显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二与实验一胃液分泌的差异是由__________反射引起的。
(3)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实验目的:
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示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在装置1(实验组)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对照组)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任氏液。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指针偏转情况。
实验结果:装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2: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Ⅰ、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
(1)磷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______分子或结构中(多选)。
A.核糖 B.ATP C.核糖体 D.核膜
(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_______。
(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________利用率。
(4)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培育低植酸转基因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
①图中用A、B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Ⅰ、Ⅱ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获得的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A和B,哪种方法符合题意?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12分)、右图是对一位具有食道完全狭窄的妇女所进行的实验结果。
实验一:让妇女吃下400克麦片粥,但该妇女明显对燕麦粥厌恶。
实验二:让该妇女吃下自选的喜爱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沙拉、牛奶、土豆、炸鸡腿、烤肉、鸡蛋、蛋糕等。两次实验中食物经品尝与咀嚼,都未能进入该妇女胃内。
(1)食物没有进入胃中,但仍有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进入口腔,刺激了口腔等处的____________,通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至胃引起的。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属于__________反射。若切断传出神经,该反射将_________(能、不能)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的胃液分泌量明显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二与实验一胃液分泌的差异是由__________反射引起的。
(3)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实验目的:
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示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在装置1(实验组)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对照组)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任氏液。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指针偏转情况。
实验结果:装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2: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Ⅰ、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
(1)磷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______分子或结构中(多选)。
A.核糖 B.ATP C.核糖体 D.核膜
(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_______。
(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________利用率。
(4)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培育低植酸转基因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
①图中用A、B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Ⅰ、Ⅱ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获得的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A和B,哪种方法符合题意?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右图是对一位具有食道完全狭窄的妇女所进行的实验结果。
实验一:让妇女吃下400克麦片粥,但该妇女明显对燕麦粥厌恶。
实验二:让该妇女吃下自选的喜爱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沙拉、牛奶、土豆、炸鸡腿、烤肉、鸡蛋、蛋糕等。两次实验中食物经品尝与咀嚼,都未能进入该妇女胃内。
(1)食物没有进入胃中,但仍有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进入口腔,刺激了口腔等处的____________,通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至胃引起的。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属于__________反射。若切断传出神经,该反射将_________(能、不能)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的胃液分泌量明显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二与实验一胃液分泌的差异是由__________反射引起的。
(3)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实验目的:
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示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在装置1(实验组)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对照组)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任氏液。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指针偏转情况。
实验结果:装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2: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Ι.(10分)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 ▲ 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请在答题卷的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 ▲ 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 ▲ ,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 ▲ 原理。
Ⅱ.(16分)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有些果实在这个时候呼吸速率会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果实就完全成熟了,这个呼吸高峰称为呼吸峰。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μg/g)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甲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
①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将 ▲ ;
②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 ▲ 。
(2)该实验小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开展了与果实保鲜贮藏相关的课题研究。
①课题名称是 ▲ 。
②材料和器材:
刚采摘的成熟度一致的毛叶枣若干,密闭容器,适宜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
③方法和步骤:
步骤一:挑选足量的无破损、形状、大小、外观颜色相对一致的毛叶枣,随机分成2等份。编号为A、B。
步骤二:A组不做处理,B组 ▲ 。
步骤三:将A、B两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室温保持在25℃。
步骤四:一小时后,分别从两个容器内抽取等量气体,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测定CO2浓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五:每隔3天,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密闭容器内乙烯浓度和CO2浓度。
(3)结果和结论:
所得数据经处理后得到下图(乙图、丙图分别表示A、B组的实验结果)。
①本实验中因变量是 ▲ 。
②比较乙图和丙图可知,在一定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作用下,果实的呼吸峰出现时间 ▲ ,原因是 ▲ 。
③比较乙图、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
下图所表示的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图中的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分子,则A、B、C分别为:
A、麦芽糖、麦芽糖酶、葡萄糖 B、蔗糖、蔗糖酶、果糖
C、乳糖、乳糖酶、葡萄糖 D、淀粉、淀粉酶、葡萄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