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结果或结论等内容熟悉.能找出错误的地方并给予改正.这类试题多为验证性实验.是以生物学中一些经典实验或学生实验为基础而设计.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双基 的考查. 例1: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 .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例2: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1支试管.注入2ml浆糊. 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③向试管内加入2ml唾液. ④往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 ⑤将试管振荡后放十分钟.取出试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有没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并改正. 例3:植物根系对外界环境中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即使同一种盐类.植物对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吸收量也可能不相同.如果吸收同一种盐类中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该盐类称之为生理酸性盐,如果吸收同一种盐类中的阴离子多于阳离子.该盐类称之为生理碱性盐.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验证植物根系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1)实验材料和用具: ①完好的小麦种子若干粒,②0.01mg/mL(NH4)2SO4,③0.01mg/mL NaNO3,④蒸馏水,⑤精密pH试纸,⑥移液管.广口瓶 (2)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实验前培养出发育良好具完善根系的小麦植株若干. ②实验过程: 第一步:取2个广口瓶.分别编1号和2号. 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向2个广口瓶内注入等量且适量的(NH4)2SO4溶液.NaNO3溶液. 第三步:取二株根系发育完善.大小及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放在2个广口瓶中并固定好.置于适宜的相同的环境条件中培养. 第四步:过一段时间后取出植物.测定1号瓶和2号瓶内的pH值. 实验结果:1号瓶pH值下降.2号瓶pH值上升. 结论:1号瓶中植物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2号瓶中植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植物根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我们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指出上述实验中两点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阐述其理由. 例4: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 .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答: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般来说,恶劣天气条件、严重环境污染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灾害性”的,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是无关的,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而种内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情况,是随着种群本身密度而变化的,是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种群密度

10

50

100

500

1000

5000

10000

死亡数

5

25

50

250

500

2500

5000

死亡率

50%

50%

50%

50%

50%

50%

50%

死亡数

10

49

98

490

980

4900

9800

死亡率

98%

98%

98%

98%

98%

98%

死亡数

0

1

10

400

900

4900

9950

死亡率

0

2%

10%

80%

90%

98

99.3%

死亡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死亡率

100%

20%

10%

2%

1%

0.2%

0.1%

 

1)当种群数量由少到多时,如果种群密度上升,出生率也上升,死亡率随之降低,可用表格中___________行(坐标中___________条线)表示。

2)在对物种最有利的典型环境中,种群数量会像表格中________行(坐标中______条线)那样变化,是__________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在环境条件对物种很不利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会像表格中____________行(坐标中________条线)那样变化,是________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曲线、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考查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1)由表格可以看出,第4行中种群的死亡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上升,它对应于坐标曲线中的D

2)由题干知,物种生存在适宜的典型环境中,由于环境有限,生物间的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会增加,对应于表格中的③和坐标中的A,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当物种生存在非常不利的环境中时,由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存在,因此种群的死亡数增加,死亡率可以保持不变,对应表格中①②和坐标中的B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般来说,恶劣天气条件、严重环境污染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灾害性”的,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是无关的,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而种内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情况,是随着种群本身密度而变化的,是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种群密度

10

50

100

500

1000

5000

10000

死亡数

5

25

50

250

500

2500

5000

死亡率

50%

50%

50%

50%

50%

50%

50%

死亡数

10

49

98

490

980

4900

9800

死亡率

98%

98%

98%

98%

98%

98%

死亡数

0

1

10

400

900

4900

9950

死亡率

0

2%

10%

80%

90%

98

99.3%

死亡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死亡率

100%

20%

10%

2%

1%

0.2%

0.1%

 

1)当种群数量由少到多时,如果种群密度上升,出生率也上升,死亡率随之降低,可用表格中___________行(坐标中___________条线)表示。

2)在对物种最有利的典型环境中,种群数量会像表格中________行(坐标中______条线)那样变化,是__________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在环境条件对物种很不利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会像表格中____________行(坐标中________条线)那样变化,是________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曲线、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考查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1)由表格可以看出,第4行中种群的死亡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上升,它对应于坐标曲线中的D

2)由题干知,物种生存在适宜的典型环境中,由于环境有限,生物间的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会增加,对应于表格中的③和坐标中的A,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当物种生存在非常不利的环境中时,由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存在,因此种群的死亡数增加,死亡率可以保持不变,对应表格中①②和坐标中的B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1AA)的量。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属于实验分析,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该题要求学生知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顶芽,知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能够正确识图,找出图中的条件,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生长素垂直向下运输,当施加单侧光照后,单侧光照射可引起尖端电荷的改变,使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生长素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解离为负离子IAA,向带正电的背光一侧移动,导致生长素背光一侧分布多,向光侧分布少,出现实验所示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1AA)的量。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属于实验分析,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该题要求学生知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顶芽,知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能够正确识图,找出图中的条件,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生长素垂直向下运输,当施加单侧光照后,单侧光照射可引起尖端电荷的改变,使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生长素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解离为负离子IAA,向带正电的背光一侧移动,导致生长素背光一侧分布多,向光侧分布少,出现实验所示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将1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的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样品
酵母菌的数量(个/立方毫米)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______。

(2)对酵母菌而言,10mL的该培养液的总数K值为______。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命题思想是要求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计算并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