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注入3mL淀粉糊,然后在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滤液,在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振荡两支试管,将其下半部浸在35℃左右的温水中,约5min,然后同时取出两试管,分别滴入1滴碘液。如图所示,请回答:
(1)两试管中的现象:甲 ,乙 。
(2)该实验证明了酶的 作用,酶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 。
(3)实验过程为什么要恒温35℃? 。
(4)像甲、乙试管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称为 。
(5)若要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设计试管丙,丙试管中的成分应和 试管内相同,并将该管放入 中,该试管内最后颜色变化是 。
(6)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另设计试管丁和甲对比,丁试管内应先后加入 。(填写代号,注意顺序,2分)。
A.等量的鸡蛋清 |
B.新鲜小麦淀粉酶滤液2mL |
C.适量的硝酸(硝酸与蛋白质能产生黄色反应,可作为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剂,由于酶在滤液中含量极少,其颜色反应可忽略) |
D.3mL淀粉糊 |
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注入3mL淀粉糊,然后在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滤液,在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振荡两支试管,将其下半部浸在35℃左右的温水中,约5min,然后同时取出两试管,分别滴入1滴碘液。如图所示,请回答:
(1)两试管中的现象:甲 ,乙 。
(2)该实验证明了酶的 作用,酶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 。
(3)实验过程为什么要恒温35℃? 。
(4)像甲、乙试管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称为 。
(5)若要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设计试管丙,丙试管中的成分应和 试管内相同,并将该管放入 中,该试管内最后颜色变化是 。
(6)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另设计试管丁和甲对比,丁试管内应先后加入 。(填写代号,注意顺序,2分)。
A.等量的鸡蛋清 B.新鲜小麦淀粉酶滤液2mL C.适量的硝酸(硝酸与蛋白质能产生黄色反应,可作为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剂,由于酶在滤液中含量极少,其颜色反应可忽略) D.3mL淀粉糊 E.适量的NaOH或HCl F.一滴碘液
下图是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四个步骤,图甲是某二倍体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显微照片。请据图回答:
(1)图乙和丙是某同学为显示出图甲中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图乙是否正确?________,因为________。
图丙是否正确?________,因为________。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根尖制备→解离→________→染色→________→观察。
(3)图甲中A、B两个细胞分别对应于图丁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4)图甲中B处的细胞若进入图丁的e期,这一时期叫做________,此时,细胞内活动加强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
下图是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四个步骤,图甲是某二倍体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显微照片。请据图回答:
(1)图乙和丙是某同学为显示出图甲中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图乙是否正确?________,因为________。图丙是否正确?________,因为________。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根尖制备→解离→________→染色→________→观察。
(3)图甲中A、B两个细胞分别对应于图丁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4)图甲中B处的细胞若进入图丁的e期,这一时期叫做________,此时,细胞内活动加强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
根据下图结合下列实验材料分析回答:
实验材料:甲.菠菜的绿叶;乙.紫色洋葱;丙.鸡肝研磨液;丁.酵母菌。
(1)用上述有关实验材料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或酶具有催化性)”、“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最好依次是_____。
(2)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观察部位是洋葱的_____,该处的细胞大多处于A图中的_____时期,A图中的_____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好时期。用图A中的字母表示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正确顺序:__________。
(3)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中,B图为实验过程中加清水后观察到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的原生质层由其中的_____组成(填写序号),此时细胞处于_____过程中。
(4)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请画出与此图对应的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