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为分叉题.A组适用于教材.B组适用于教材.请在A和B两组中任选一组题.两组题都解答则以A组给分. A组 番茄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一类果蔬.但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为满足人们的生 产生活需要.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番茄新品种.操作流程如图.请回答: (1)过程①需要的工具酶有 . (2)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重组DNA中除插入目的基因外.还需要有 .终止子以及标记基因. (3)普通番茄细胞导入目的基因后.经③中的 过程形成 . 然后经④中的诱导分化过程形成试管苗.再进一步培养成正常植株. (4)从图中可见.抗软化番茄的抗软化机理是 (从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来分析) (5)生物工程技术除了上述实验中使用到的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以外.还有细胞融合技术等.细胞融合技术该技术与传统的有性杂交相比.其优越性在于 ,该技术在生产实际中最重要的用途是 . (6)写出中心法则的表达式: . B组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所作的贡献.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使实验鼠体内的一些基因失去作用.从而发现这些基因的实际功能.这项技术被称为“基因敲除 .它是用体外合成的无效基因或突变基因取代相应的正常基因,再应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转基因动物,此动物即为“基因敲除动物 .从而研究那些已经知道碱基排列顺序.而不知道其功能的基因的作用. 请根据上述资料和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 的获取既可以从生物活细胞内直接获取.也可以人工合成.在从生物体内获取“目的基因 时.首先应在生物体DNA上准确定位到“目的基因 .然后再利用 酶进行切取,如果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时.通常是以目的基因转录的 为模板. 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 (2)科学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 研究基因功能时.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是在利用酶将体外合成的无效基因与 结合时.需要筛选出环状的重组DNA分子,第二次筛选是在将含无效基因的环状重组DNA分子导入到胚胎干细胞中时.此时需要筛选的原因是 . (3)科学家利用“基因敲除 技术进行研究时.对照组是 .由于实验动物的基因组中 .所以通过实验动物与正常动物性状的比较.能够发现实验动物的 .从而确定被敲除基因的功能.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本题为分叉题。A组适用于《生物》教材,B组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A组和B组中任选做一题,两组都做以A给分。

A组   材料1: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柳树实验。他在一个花盆里栽种了一棵2.3kg的柳树。栽种前,花盆里的泥土经过高温烘烤干燥后称重为90.8kg。以后的5年中,海尔蒙特除了只给柳树浇水外,没有在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质,每年秋天柳树的落叶也没有称重和计算。5年后,他将柳树和泥土分开称重,发现柳树的重量变成了76.7kg,泥土烘干后的重量为90.7kg,比原来只减少0.1kg。于是他得出结论:柳树获得的74.4kg物质只是来源于水。

材料2:科学家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照射,然后测量该植物对不同光质的吸光率,结果如下:

光质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波长(nm)

吸光率(%)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55    10    2    1     5    85   40

(1)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海尔蒙特的结论是否确切?为什么?         

(2)花盆内的泥土减少了0.1kg,其原因是                                       

(3)请用表中数据在下方格纸内绘出植物叶片光吸收变化曲线,并分析得出的结论                                                                         

                                                                   

  

(4)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规律如上右图。当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处于A时,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与            相等;为提高封闭大棚内作物产量,棚内人工释放CO2应控制在            (填图中字母)浓度为宜。

B组   Mikael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以便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最佳光照强度。实验如下:实验过程:他取几株都有5片叶片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他测定了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他还采用7种不同的光照强度,并通过隔热装置使光线通过而热不通过。

实验结果:

温度℃

光照强度:普通阳光(%)

开始时的CO2浓度(%)

12小时后 CO2浓度(%)

25

0

0.35

0.368

25

10

0.35

0.342

25

20

0.35

0.306

25

40

0.35

0.289

25

60

0.35

0.282

25

80

0.35

0.280

25

95

0.35

0.279

请你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说出该实验中的一种控制变量                              

(2)Mikael设计的探究实验在各种光照强度变化中分别使用了不同株植物。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吗?            为什么?                                             

(3)在这一实验中Mikael将其中一个装置保持在黑暗中的目的是                     

(4)Mikael对探究结果感到失望。他说,“我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哪种光照强度最好?”请你为他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建议                                              

 (5)Mikael要用曲线图表示他的实验结果。怎样最好地图示结果?(在四项备选项中选择)           

       A.柱形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B.柱形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C.曲线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D.曲线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为分叉题。A组适用于《生物》教材,B组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A组和B组中任选做一题,两组都做以A给分。

A组  如图所示,图A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指的是O2或CO2。图B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环境中的CO2浓度与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曲线,m点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CO2最低浓度。据图回答:

             

(1)题中所说的“适宜的条件”主要是指                        。(至少答两点)

(2)请在图B中绘出b点之前的部分,使曲线完整,与y轴的交点为a。

(3)当CO2浓度分别为c和n时,图A中,对应的a~f过程分别是c       ;n     

(4)图A中的b若指的是葡萄糖,图示还正确吗?为什么?                        

B组  回答下列关于免疫的问题:

(1)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病菌在吞噬细胞内溶菌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消灭, 此种免疫属于           免疫,如图就显示了这一过程。其中的①、③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        ,其中④的功能是为上述生命活动            

(2)当该细菌在液体中活动时,会被相应的             消灭,当其进入人体细胞内部时,则会发生细胞免疫。该过程统称为             免疫。

(3)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如果人体的吞噬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人体的正常细胞就会遭到吞噬和破坏,使人患              病。

(4)艾滋病感染者发病后,常常死于感染,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08上海卷)本题为分叉题。A题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若两题都做以A给分。

A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的基因工程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通常包括                              

(2)切割和连接DNA分子所使用的酶分别是                           

(3)运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一般选用病毒或        ,后者的形状成      

(4)由于重组DNA分子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频率     ,所以在转化后通常需要进行    操作。

(5)将人胰岛素基因分别导入大肠杆菌与酵母菌,从两者中生产的胰岛素在功能和      序列上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为分叉题。A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A给分。

A.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烟草中找到了一抗病基因,现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转入棉花,培育抗病棉花品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可采用 等方法。为了能把该抗病基因转入到棉花细胞中,常用的载体是

(2)要使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 进行切割。假如载体被切割后,得到的分子末端序列为,则能与该载体连接的抗病基因分子末端是……………………(   )

A          B      C              D  

(3)切割完成后,采用 酶将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连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称为

(4)再将连接得到的DNA分子导入农杆菌,然后用该农杆菌去 棉花细胞,利用植物细胞具有的 性进行组织培养,从培养出的植株中 出抗病的棉花。

(5)该抗病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   )

A.淀粉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6)转基因棉花获得的 是由该表达产物来体现的。

B.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现成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所摄取的营养物质中,不作为能源物质的是 等;同质量下,贮能最多的物质是 ;糖类中,作为细胞主要能源物质的是

(2)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3)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与该功能相适应的小肠的结构特点是……………(   )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②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④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⑤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

(4)从人体消化道中获得A、B、C三种酶,已知A、B、C三种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9.0、7.0,在适宜条件下,将三种酶液分别与淀粉混合,结果汇总如图甲;将三种酶液分别与蛋清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乙;将三种酶液分别与多肽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丙。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B、C三种酶分别为

2)A、C酶分别由 分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为分叉题。A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A给分。

A.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烟草中找到了一抗病基因,现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转入棉花,培育抗病棉花品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可采用等方法。为了能把该抗病基因转入到棉花细胞中,常用的载体是

(2)要使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进行切割。假如载体被切割后,得到的分子末端序列为,则能与该载体连接的抗病基因分子末端是……………………………………………………(   )

(3)切割完成后,采用酶将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连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称为

(4)再将连接得到的DNA分子导入农杆菌,然后用该农杆菌去棉花细胞,利用植物细胞具有的性进行组织培养,从培养出的植株中出抗病的棉花。

(5)该抗病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   )

A.淀粉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6)转基因棉花获得的是由该表达产物来体现的。

B.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现成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所摄取的营养物质中,不作为能源物质的是等;同质量下,贮能最多的物质是;糖类中,作为细胞主要能源物质的是

(2)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3)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与该功能相适应的小肠的结构特点是…………………………(   )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②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④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⑤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

(4)从人体消化道中获得A、B、C三种酶,已知A、B、C三种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9.0、7.0,在适宜条件下,将三种酶液分别与淀粉混合,结果汇总如图甲;将三种酶液分别与蛋清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乙;将三种酶液分别与多肽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丙。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B、C三种酶分别为

2)A、C酶分别由分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