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本题为分叉题。A组适用于《生物》教材,B组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A组和B组中任选做一题,两组都做以A给分。
A组 材料1: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柳树实验。他在一个花盆里栽种了一棵2.3kg的柳树。栽种前,花盆里的泥土经过高温烘烤干燥后称重为90.8kg。以后的5年中,海尔蒙特除了只给柳树浇水外,没有在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质,每年秋天柳树的落叶也没有称重和计算。5年后,他将柳树和泥土分开称重,发现柳树的重量变成了76.7kg,泥土烘干后的重量为90.7kg,比原来只减少0.1kg。于是他得出结论:柳树获得的74.4kg物质只是来源于水。
材料2:科学家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照射,然后测量该植物对不同光质的吸光率,结果如下:
光质 |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
波长(nm) 吸光率(%) |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55 10 2 1 5 85 40 |
(1)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海尔蒙特的结论是否确切?为什么? 。
(2)花盆内的泥土减少了0.1kg,其原因是 。
(3)请用表中数据在下方格纸内绘出植物叶片光吸收变化曲线,并分析得出的结论
。
(4)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规律如上右图。当外界二氧化碳浓度处于A时,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与 相等;为提高封闭大棚内作物产量,棚内人工释放CO2应控制在 (填图中字母)浓度为宜。
B组 Mikael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以便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最佳光照强度。实验如下:实验过程:他取几株都有5片叶片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他测定了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他还采用7种不同的光照强度,并通过隔热装置使光线通过而热不通过。
实验结果:
温度℃ | 光照强度:普通阳光(%) | 开始时的CO2浓度(%) | 12小时后 CO2浓度(%) |
25 | 0 | 0.35 | 0.368 |
25 | 10 | 0.35 | 0.342 |
25 | 20 | 0.35 | 0.306 |
25 | 40 | 0.35 | 0.289 |
25 | 60 | 0.35 | 0.282 |
25 | 80 | 0.35 | 0.280 |
25 | 95 | 0.35 | 0.279 |
请你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说出该实验中的一种控制变量 。
(2)Mikael设计的探究实验在各种光照强度变化中分别使用了不同株植物。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吗? 为什么? 。
(3)在这一实验中Mikael将其中一个装置保持在黑暗中的目的是 。
(4)Mikael对探究结果感到失望。他说,“我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哪种光照强度最好?”请你为他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建议 。
(5)Mikael要用曲线图表示他的实验结果。怎样最好地图示结果?(在四项备选项中选择) 。
A.柱形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B.柱形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C.曲线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D.曲线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
本题为分叉题。A组适用于《生物》教材,B组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A组和B组中任选做一题,两组都做以A给分。
A组 如图所示,图A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指的是O2或CO2。图B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环境中的CO2浓度与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曲线,m点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CO2最低浓度。据图回答:
(1)题中所说的“适宜的条件”主要是指 。(至少答两点)
(2)请在图B中绘出b点之前的部分,使曲线完整,与y轴的交点为a。
(3)当CO2浓度分别为c和n时,图A中,对应的a~f过程分别是c ;n 。
(4)图A中的b若指的是葡萄糖,图示还正确吗?为什么?
B组 回答下列关于免疫的问题:
(1)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病菌在吞噬细胞内溶菌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消灭, 此种免疫属于 免疫,如图就显示了这一过程。其中的①、③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 ,其中④的功能是为上述生命活动 。
(2)当该细菌在液体中活动时,会被相应的 消灭,当其进入人体细胞内部时,则会发生细胞免疫。该过程统称为 免疫。
(3)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如果人体的吞噬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人体的正常细胞就会遭到吞噬和破坏,使人患 病。
(4)艾滋病感染者发病后,常常死于感染,原因是 。
(08上海卷)本题为分叉题。A题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若两题都做以A给分。
A.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的基因工程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通常包括 和 。
(2)切割和连接DNA分子所使用的酶分别是 和 。
(3)运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一般选用病毒或 ,后者的形状成 。
(4)由于重组DNA分子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频率 ,所以在转化后通常需要进行 操作。
(5)将人胰岛素基因分别导入大肠杆菌与酵母菌,从两者中生产的胰岛素在功能和 序列上是相同的。
本题为分叉题。A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A给分。
A.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烟草中找到了一抗病基因,现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转入棉花,培育抗病棉花品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可采用 ▲ 、 ▲ 等方法。为了能把该抗病基因转入到棉花细胞中,常用的载体是 ▲ 。
(2)要使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 ▲ 进行切割。假如载体被切割后,得到的分子末端序列为,则能与该载体连接的抗病基因分子末端是……………………( )
A B C D
(3)切割完成后,采用 ▲ 酶将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连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称为 ▲ 。
(4)再将连接得到的DNA分子导入农杆菌,然后用该农杆菌去 ▲ 棉花细胞,利用植物细胞具有的 ▲ 性进行组织培养,从培养出的植株中 ▲ 出抗病的棉花。
(5)该抗病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 )
A.淀粉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6)转基因棉花获得的 ▲ 是由该表达产物来体现的。
B.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现成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所摄取的营养物质中,不作为能源物质的是 ▲ 等;同质量下,贮能最多的物质是 ▲ ;糖类中,作为细胞主要能源物质的是 ▲ 。
(2)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
(3)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与该功能相适应的小肠的结构特点是……………( )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②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④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⑤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
(4)从人体消化道中获得A、B、C三种酶,已知A、B、C三种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9.0、7.0,在适宜条件下,将三种酶液分别与淀粉混合,结果汇总如图甲;将三种酶液分别与蛋清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乙;将三种酶液分别与多肽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丙。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B、C三种酶分别为 ▲ 、 ▲ 、 ▲ 。
2)A、C酶分别由 ▲ 和 ▲ 分泌。
本题为分叉题。A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A给分。
A.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烟草中找到了一抗病基因,现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转入棉花,培育抗病棉花品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可采用 ▲ 、 ▲ 等方法。为了能把该抗病基因转入到棉花细胞中,常用的载体是 ▲ 。
(2)要使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 ▲ 进行切割。假如载体被切割后,得到的分子末端序列为,则能与该载体连接的抗病基因分子末端是……………………………………………………( )
(3)切割完成后,采用 ▲ 酶将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连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称为 ▲ 。
(4)再将连接得到的DNA分子导入农杆菌,然后用该农杆菌去 ▲ 棉花细胞,利用植物细胞具有的 ▲ 性进行组织培养,从培养出的植株中 ▲ 出抗病的棉花。
(5)该抗病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 )
A.淀粉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6)转基因棉花获得的 ▲ 是由该表达产物来体现的。
B.人体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现成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所摄取的营养物质中,不作为能源物质的是 ▲ 等;同质量下,贮能最多的物质是 ▲ ;糖类中,作为细胞主要能源物质的是 ▲ 。
(2)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
(3)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与该功能相适应的小肠的结构特点是…………………………( )
①小肠粘膜有皱襞,其表面有很多绒毛②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③粘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④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⑤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
(4)从人体消化道中获得A、B、C三种酶,已知A、B、C三种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9.0、7.0,在适宜条件下,将三种酶液分别与淀粉混合,结果汇总如图甲;将三种酶液分别与蛋清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乙;将三种酶液分别与多肽混合,结果汇总如图丙。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B、C三种酶分别为 ▲ 、 ▲ 、 ▲ 。
2)A、C酶分别由 ▲ 和 ▲ 分泌。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