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功能验证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色素之所以能够在滤纸上分离开的原因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大小不同
B.实验中要注意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是为避免色素迅速扩散进入层析液中
C. 将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装入试管,让一束白光穿过该滤液后再经三棱镜对光进行色散,光谱的颜色明显减弱的是绿光
D.提取的叶绿素溶液,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可进行光合作用
在适宜条件下,大肠杆菌每30 min繁殖一代。现将提取出的人的胰岛素基因用32P标记后通过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将一个该种大肠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48 h。此时在培养基上大肠杆菌大量增多,并发现在培养基成分中胰岛素的含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48 h分泌量的350倍。48 h后随机取出部分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分析,发现胰岛素基因稳定。请分析回答:
(1)上述事实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A.DNA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 D.DNA分子能够进行复制
E.DNA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 F.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2)48 h后取出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分析,发现胰岛素基因稳定,由此说明胰岛素基因能够随大肠杆菌的繁殖以____________方式在前后代之间准确地传递__________,此准确性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胰岛素基因之所以能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出人的胰岛素,主要是因为不同生物在表达过程中使用的____________也是相同的。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下图)。
1)请填出右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优质小偃6号小麦新品种之所以能够培育成功,这是____________。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2)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存在反应了____________多样性。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胰腺细胞合成与分泌酶原颗粒的大体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A、B、C、D表示细胞结构,①②③④⑤表示酶原颗粒运动的途径.)
(1)在胰腺细胞内部,构成胰蛋白酶原的肽链在 合成;由肽链进一步加工成酶蛋白酶原在[ ] ;将酶蛋白进一步加工、分类、包装的细胞器是[ ] 。
(2)C表示分泌小泡,它之所以能够和细胞膜融合是因为在结构上具有 。
(3)酶原颗粒的肽链合成之后能够准确地转移到相应结构进行加工和修饰有多种因素起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 。
(4)控制酶原颗粒合成的信息位于 (填物质名称),指导酶原颗粒合成的具体信息位于 (填物质名称),后者是前者经 形成的大分子物质。
(5)该酶原颗粒的新生肽链含有氨基酸306个,据此能否确定成熟的酶原颗粒的肽键数是多少个? 。参与运输合成该酶原颗粒氨基酸的转运RNA最多有 种。
(10分)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衣粉中加入的A之所以能够清除汅渍、血渍等,但不宜用热水浸泡是因为A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控制其脱水缩合反应的细胞器是________。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若将该酶的反应条件pH从1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从
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