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Cu+4HNO3=Cu(NO3)2+2H2O+2NO2↑ 3Cu+8H++2NO3-=3Cu2++4H2O+2NO↑ (2) NH3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列关于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原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2Cu+O2
  △  
.
 
2CuO,CuO+2HNO3=Cu(NO32+H2O;
②3Cu+8HNO3(稀)
  △  
.
 
3Cu(NO32+2NO↑+4H2O;
③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硝酸铜是制备Cu-Zn-Al系催化剂的重要原料,制取硝酸铜现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用:
①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②Cu与浓硝酸反应制取:Cu+4HNO3=Cu(NO32+2NO2↑+2H2O
③通氧气于铜屑与稀硝酸的体系中制取:2Cu+4HNO3+O2=2Cu(NO32+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来探究相应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顺序.选择适当试剂完成实验A、B、C,并得出相应的
实验结论.实验A、B、C所用试剂或所得结论列于下表中.

实验药品 实验结论
A 二氧化锰 氧化性:O2>S
B 醋酸溶液 碳酸钠溶液 硅酸钠溶液
C 氯化铝溶液 碱性:NaOH>NH3.H2O>Al(OH)3
(1)乙装置的名称
锥形瓶
锥形瓶
. 
(2)请填写①~⑤的试剂名称或实验结论:
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
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
  ②
氢硫酸溶液
氢硫酸溶液
酸性:醋酸>碳酸>硅酸
酸性:醋酸>碳酸>硅酸
浓氢氧化钠溶液(或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或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⑤
氯化铵固体(晶体)
氯化铵固体(晶体)

(3)小明利用该装置自行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NO2具有氧化性(注:丙中已事先添加Na2S溶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在丙中注一定量的水,将导管插入水中,微热锥形瓶,一段时间后在导管口看到有气泡产生,撤去酒精灯,在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在丙中注一定量的水,将导管插入水中,微热锥形瓶,一段时间后在导管口看到有气泡产生,撤去酒精灯,在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甲装置的活塞后,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4HNO3=Cu(NO32+2NO2?+2H2O
Cu+4HNO3=Cu(NO32+2NO2?+2H2O

③某同学对小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认为丙中溶液变浑浊不足以证明NO2具有氧化性,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3NO2+H2O=2HNO3+NO,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也可将Na2S氧化,也可使溶液变浑浊
3NO2+H2O=2HNO3+NO,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也可将Na2S氧化,也可使溶液变浑浊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回答)
④NO2气体有毒,应用NaOH溶液吸收,请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NO2+2OH-=NO3-+NO2-+H2O
2NO2+2OH-=NO3-+N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海淀区一模)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实验研究NO2的性质.
已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

任务1:利用图1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1)E装置中制取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是
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C装置中的预期现象.该小组同学从反应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原因,认为可能是:
①NH3还原性较弱,不能将NO2还原;
②在此条件下,NO2的转化率极低;
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
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任务2:探究NO2能否与Na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实验前,该小组同学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1:二者不反应;
假设2:NO2能被Na2O2氧化;
假设3:
NO2能被Na2O2还原
NO2能被Na2O2还原

(6)为了验证假设2,该小组同学选用任务1中的B、D、E装置,将B中的药品更换为Na2O2,另选F装置(如图2所示),重新组装,进行实验.
①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某些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EDBDF或EDBF
EDBDF或EDBF

②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经检验,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且无其他物质生成.推测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2+Na2O2═2NaNO3
2NO2+Na2O2═2Na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1)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H2、NO
H2、NO
(任写两种即可).
(2)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的氯水分为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将氯气滴入品红溶液中   溶液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粉
向氯气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   产生气泡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酸性
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3)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NO2并进行有关实验.
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
ab
ab
,再打开止水夹
C
C
,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