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导读]2009年与2008年考纲内容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细胞是生命单位 (1)对细胞结构.功能的认识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的特性与功能/细胞质基质及某些细胞器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细胞增殖与受精作用动态/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解释. (2)生物膜系统 ①概念 ②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的联系 ③生物膜研究给人们的启示 *模拟生物膜技术:海水淡化.污水净化.血液透析.人工膜技术用于药物导入. *改造生物膜的设想:作物的抗性与膜的性质有关-- (3)细胞全能性 *"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使其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全能性表现的条件:细胞具有个体发育的全套基因,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同分化水平的细胞全能性不同,要在离体条件下.满足营养.激素.温度等适宜条件. (4)细胞工程 ①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整体或细胞器水平上人为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以获得新型生物或细胞产品的技术. ②细胞工程的手段有: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与细胞拆合技术,染色体导入与基因转移技术,胚胎移植与核移植技术. ③细胞工程按材料分为两大类: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5)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技术 ①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常用技术有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①基本过程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 ②培养条件要保证无菌.保证矿质元素.水.蔗糖.维生素及激素等的需要. (6)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用途 ①植物体快繁. ②培养无病毒植株. ③花药离体培养. ④制作"人工种子". ⑤利用愈伤组织生产植物细胞产品. (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①基本过程要经过3个步骤: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使细胞壁溶解.露出有活力原生质体.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物理法, 化学法 ②主要意义是可培育出远缘杂种新类型.突破了有性杂交生殖隔离的限制. (8)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②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③单克隆抗体技术. ④胚胎移植技术. ⑤核移植技术. (9)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①基本过程要从原代培养到传代培养. ②培养条件--培养液中常要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和动物血清. (10)动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用途 ①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②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 ③培养组织移植材料. ④检验药物毒性及其他病理.药理.生理学研究. (1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用途 ①诱导剂除PEG外还常用灭活的病毒. ②主要用途是生产单克隆抗体. (12)制备"单抗"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用途 1)基本过程:诱导融合→培养.筛选单克隆细胞→提取抗体. 原理:杂交瘤细胞已具有"双亲细胞"的特性--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2)单抗的主要用途是: ①诊断--单抗试剂盒. ②治疗--抗癌"生物导弹". ③预防--传染病易感者. 单抗的突出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酶和ATP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pH值 ATP简式:A-P-P-P ATP形成途径: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植物水分代谢 ①吸收水分的两种方式 *吸胀吸水未成熟植物细胞.依靠蛋白质.淀粉.纤维素亲水性物质吸水 *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当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渗透失水,当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渗透吸水.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②水分运输的途径和动力 途径:成熟区表皮细胞层层渗入 成熟区表皮细胞间隙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片――→蒸腾作用外界 动力:蒸腾拉力,根表皮细胞间细胞液浓度差. (3)植物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大量元素:N.S.P.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矿质元素的吸收:离子形式吸收.主动运输 矿质元素的利用离子状态:K+可再度利用化合物不稳定:N.P.Mg可再度利用稳定:Ca.Fe只利用一次 *合理施肥 (4)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场所及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场所为叶绿体.它含有光合作用有关酶和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可归纳如下: 光合作用过程 C3植物 以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为主线.全面阐述能量变化过程.物质变化过程.以及二者之间关系.C3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如下: C4植物 从比较C3.C4植物叶片结构为切入点.重点阐明CO2固定途径.C4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如下: CO2固定途径:C4植物固定CO2途径是通过C4途径和C3途径共同完成的. 淀粉形成部位:C4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鞘中形成淀粉而叶肉中不形成淀粉. 与CO2亲和力:C4植物的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高.是C3植物的60倍. 能量:C4植物在传送CO2的过程中.要消耗能量.来自ATP提供的能量. *比较C4植物与C3植物. C4植物 C3植物 有C4途径和C3途径 只有C3途径 适应干旱.高温.强光.低CO2环境 对如左环境适应较差 维管束鞘细胞较大.具有很多无基粒的大型叶绿体 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 维管束周围叶肉细胞紧密包围维管束鞘细胞.横切面呈花环状 叶肉细胞较疏松.不呈花环状 皆为草本.叶脉发达 木本.草本都有.叶脉较稀 *下图示意光合作用的强度与空气中CO2的含量的关系. *观察活动:C4植物与C3植物叶的横切结构等特点. 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概念 *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红光和蓝紫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改善CO2供应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通常植物处于CO2饥饿状态. 某种小麦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 *农田注意通风.增施农家肥及温室采用CO2施肥 *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5)生物固氮 ①生物固氮作用是固氮微生物将大气氮还原为氨的过程 ②生物固氮作用是"氮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③利用生物固氮能使作物增产 (6)人和动物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 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①糖代谢 ②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 ③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提供能量代谢的能源物质. *提供构建和修复组织的原材料. *提供合成激素和酶的原材料. *提供维持正常代谢必需的维生素. (7)细胞呼吸 生殖与发育 (1)生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两大类生殖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影响不同(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简述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 *生殖使生物的种族得以延续. *生殖以遗传物质的复制合成.细胞的分裂增殖为基础.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生命的连续. *生殖规律的某些应用(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种子.杂交育种等等,动物的杂交育种.试管婴儿.克隆哺乳动物等,微生物的培养与诱变育种等等). (2)发育是个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程序性变化过程 *高等生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简要概述动植物的个体发育). *发育以细胞的分化为基础. *发育使个体从不成熟变为成熟. (3)植物的个体发育 1)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①胚的形成和胚乳的形成 ②种子的萌发--胚发育成幼苗. *胚的各部分变化: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胚轴伸长--子叶出土 胚芽出土--发育成幼叶和茎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内因:活的完整的胚 外因: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2)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4)动物个体发育 *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个体发育的基本过程 遗传变异与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RNA有时是遗传物质, 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发现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证据: 1928年格里非斯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1956年弗伦克·康兰特]. ②*中心法则图解 DNA??转录逆转录 RNA――→翻译蛋白质 *比较DNA与RNA的主要区别. 碱基 戊糖 核苷酸 分子结构 DNA ATGC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双链 RNA AUGC 核糖 核糖核苷酸 单链 *DNA 双螺旋模型的要点: 两条链.反平行.双链双螺旋, 磷酸-戊糖连在外.碱基对在链间, A-T.C-G配成对.互补成氢键.A+G=C+T. *DNA的"半保留"复制. *RNA的转录合成方式. *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 基因.遗传信息.信使RNA.密码子.转运RNA.反密码子.核糖体.肽链. ③基因的本质 *有遗传效应的DNA(RNA)片段. *遗传效应--表达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遗传的基本规律 ①基因分离定律 *显性与隐性.表现型与基因型.纯合体与杂合体.稳定遗传与性状分离. *杂交.自交.测交.遗传图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表述和实质. *分离定律能够解释: 纯合体自交的稳定遗传, 纯合体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 杂合体自交子代发生3∶1或1∶2∶1的性状分离, 杂合体测交子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 近亲婚配子代发生隐性遗传病的几率较高, 若无选择作用.连续多代自交会使种群纯合体比例逐代增加. 预测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概率.要先判断亲代基因型.再考虑子代类型概率. ②自由组合定律 *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和实质. *自由组合定律能够解释: 遗传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基因重组, 对于多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子代表现型与基因型作出预测(要先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概率.再应用概率的乘法法则). (3)变异的本质是什么? ①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②可遗传变异的3个来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杂交育种.转基因生物.诱变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价值如何? *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导致新基因型产生.所以.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致变因素的类型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突变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有害性.不定向性. *举例说明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含义. *秋水仙素在人工诱导多倍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植物单倍体育种的价值.常用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4)常见遗传病类型 (5)优生措施 (6)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有两个突出特征 *母系遗传 *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不确定 ②遗传特征的发生有3个基本原因 *质基因的存在是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线粒体.质体--包括叶绿体基因的存在) *精子未向受精卵传递质基因. *有丝分裂分配质基因随机性强. (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示意图: ①都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编码区--含有编码蛋白质序列. *非编码区--有调控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②主要区别是: *"真核"编码区有内含子与外显子间隔, "原核"编码区是无内含子的连续结构. (8)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含义 *按人的需要.体外进行DNA加工--改造或重组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之得到表达.实现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目的. 2)基因工程的工具 *限制性内切酶--基因剪刀. *DNA连接酶--基因针线. *运载体--基因运载工具. 运载体条件: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常用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3)基因工程的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重组DNA过程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利用运载体的侵染及重组DNA在受体细胞中扩增. (受体细胞是细菌时.用氯化钙细菌的目的是增加细菌细胞壁通透性)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利用运载体的标记特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被导入, *根据目的基因控制的特殊性状出现与否.证实目的基因表达与否. 4)基因工程的应用 例:①应用工程菌的药品生产, ②应用DNA探针法的基因诊断, ③应用基因导入法的基因治疗, ④应用转基因方法改良生物品种. (9)XY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①通过染色体组成分析.了解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正常男.女染色体分组: 男44+XY 女44+XX *XY性别决定与ZW性别决定的特点不同. ②伴性遗传是由于异形性染色体之间存在"非同源区段" 伴X隐性遗传--人群表现男多于女. 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X显性遗传--人群表现女多于男. 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以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成果为主要依据.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进化理论. 1)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4个要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是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观点)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殖隔离是种间的分界线) *什么是物种与种群? *什么是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什么是隔离与生殖隔离?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1)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①向性运动及其实验设计. *植物的向性运动 ②生长素的发现及其调节作用. *胚芽鞘向光性实验. 单侧光照.切去尖端.局部遮光.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结果.引出什么结论? *琼脂块接触实验. *如何证明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素? *具有哪些性质的物质可称作植物激素? *怎样证明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分布和运输的特点? *怎样证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何规律? *怎样证明顶端优势与生长素调节作用有关? *整枝.扦插.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杀灭田间杂草.应用了生长素调节的哪些原理?为什么常用生长素类似物? 2)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是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①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 ②突触的结构与联系方式.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什么是神经冲动? 2)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 *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特点:皮层代表区大小与功能复杂程度有关.交叉支配. 运动性失语症及听觉性失语症. 3)体液调节及其主要内容 ①体液调节是指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反应速度慢.范围广.时间长. ②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主要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 *性腺及性激素. *脑垂体前叶及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后叶及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胰岛及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肾上腺及肾上腺素.醛固酮. *胸腺及胸腺素. ③反馈调节机制 ④激素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①如何区分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动物个体对体内外变化作出有一定适应意义的反应. *按特殊意义区分:生殖行为.育幼行为.防御行为.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等. *按形成的基础区分:先天行为.后天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推理等). ②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基础 *性行为与育幼行为.主要与性激素调节有关. *先天行为主要由非条件反射控制. *后天行为主要通过条件反射形成.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现行的高考模式中.不论是广东.江苏的单科生物.还是各地的理综生物中.考查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拓展.题目更加灵活.特别是理综生物.总分72分.而题目只有7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显得尤为重要.解答好生物试题.只是记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试题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就要熟悉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会一般的解题方法.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l 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l 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

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 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10nm。

资料6:1 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l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试简述理由。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江苏金坛调研)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