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为了检测饮用水中是否含有某种细菌,配制的培养基的配方如下表:
蛋白胨 乳 糖 蔗 糖 K2HP04 伊红Y 美 蓝 蒸馏水 | 10 g 5 g 5 g 2 g O.4 g O.065 g 1 000 mL |
将培养基pH调至7.2 |
(1)该培养基所含的碳源有___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培养基所含的氮源是_____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培养基除含碳源、氮源外,还有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4)该细菌在同化作用上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5)该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哪种细菌( )
A.霉菌 B.大肠杆菌
C.酵母菌 D.乳酸菌
(10分)为了检测饮用水中是否会有某种细菌,配制如下培养基进行培养:
蛋白胨 | 10 g |
乳糖 | 5 g |
蔗糖 | 5 g |
K2HPO4 | 2 g |
伊红Y | 0.4 g |
美蓝 | 0.065 g |
蒸馏水 | 1000 mL |
将pH调到7.2 |
A.霉菌 | B.酵母菌 |
C.大肠杆菌 | D.乳酸菌 |
|
甲、乙两同学学习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后,要利用所学知识研究水中微生物的情况。Ⅰ.甲为了检测饮用水中是否会有某种细菌,配制如下培养基进行培养:
蛋白胨 | 10 g |
乳糖 | 5 g |
蔗糖 | 5 g |
K2HPO4 | 2 g |
蒸馏水 | 1000 mL |
将pH调到7.2 |
(1)该培养基所含有的碳源有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培养基所含有的氮源有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培养基除含碳源、氮源外,还有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该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还需要控制哪些理化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乙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
(1)乙同学培养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培养基,其中含有的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品的平板置于______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_______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08北京东城一模)(18分)2007年夏天,我国太湖爆发了大范围蔬菜,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
(1)蓝藻是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故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
(2)某些蓝藻具有固氮能力,即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 。该过程需要固氮酶的参与,现利用基因工程将固氮基因转入小麦细胞其具有固氮能力,若该基因在小麦细胞中成功表达,请用中心法则的形式表示该基因表达过程 。
(3)为判断太湖上游沿岸某工厂是否为污染源,并初步确定污染物中主要是何种物质含量超标,环保部门进行了实验检测。检测员顺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II.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三等份;编号B、C、D分别进行如表处理,之后加入等量的蓝藻,置于阳光下若干天,再次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单位:104个/mm3)
水样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A组(原始水样) | 0.2 | 0.3 | 0.3 | 1 | 10 | 10 | 7 | 7 | 6.5 |
B组(添加N) | 1 | 1.5 | 2 | 2.5 | 20 | 19 | 18 | 17 | 18 |
C组(添加P) | 8 | 9 | 9.5 | 10 | 11 | 9.5 | 7.5 | 7.5 | 7 |
D组(无添加) | 0.2 | 0.2 | 0.3 | 1 | 10 | 9 | 7 | 7 | 6.5 |
通过A组数据可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 。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控究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大范围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超过了湖泊生态系统 的限度。某些蓝藻会产生并分泌一些 代谢产物(如毒素等)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至牲畜乃至人类。实践证明,只有终止污染物的排放,之后利用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发挥其自净功能,再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才有可能根治这种“绿色污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