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体表.没有发现“眼睛 这样的器官.蚯蚓没有眼睛还能够感受光线的刺激吗?带着这一疑问.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纸盒.设计了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本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 (2)小组同学在实验纸盒中放置了数条蚯蚓.此举 的目的是 . (3)研究者首先要认真客观地 实验 现象.并作出分析. (4)在黑暗环境中.蚯蚓随机地分布于纸盒中. 突然打开手电.光照下的蚯蚓“惊慌失措 . 四处乱爬.一会儿便全跑到被遮盖的阴暗处了.这说明 . (5)假若你接受了调查某农田蚯蚓种群密度的任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取样调查法.此种方 法极易出现误差.为尽量 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应当 . (6)蚯蚓很可能成为处理城市垃圾的明星.利用生活垃圾饲养蚯蚓.收获的蚯蚓可成为养殖业必需的高质量的蛋白饲料.上述垃圾处理模式的优点是 . (7)若从生活垃圾到蚯蚓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产出1吨蚯蚓大约可处理 吨的生活垃圾.蚯蚓在此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验证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实验原理:抽除叶内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会使叶片沉于水中。O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叶片光合作用放出的O2在细胞间隙积累,能使叶片上浮。上浮所需要的时间可作为光合作用强弱的比较依据。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第一步:获得叶圆片(如图),抽去其中的空气。

第二步:把抽去空气的叶圆片连同水倒入烧杯中,放在黑暗处备用。

第三步:按下表所示条件进行实验(4只烧杯内叶圆片的大小和数量相同)。

烧杯号

光照(lx)

温度(℃)

CO2(%)

1

6000

15

0.2

2

6000

25

0.01

3

6000

25

0.2

4

2000

25

0.2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请仔细阅读上述实验方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要观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号和4号烧杯的实验是研究_____________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上述四只烧杯中,释放氧气最多的应是_____________号烧杯。

(4)除上述实验中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同”为研究课题,有三位同学分别提出了甲、乙、丙三种设计方案,其主要步骤如下:

甲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8mol·L-1、10-4mol·L-1、10-2mol·L-1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A组枝条浸泡在10-8mol·L-1溶液中10 min,B组枝条浸泡在10-4mol·L-1溶液中20 min,C组枝条浸泡在10-2mol·L-1溶液中30 min,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乙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4mol·L-1浓度,剪取三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A、B、C三组,浸泡一定时间,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丙方案:将生长素类似物配制成10-8mol·L-1、10-4mol·L-1、10-2mol·L-1三种浓度,剪取某种植株的枝条若干,分为 A、B、C、D四组,A、B、C三组枝条依次放入三种浓度的一溶液中,D组枝条放入等量的蒸馏水中,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将其扦插在校园生物角的土壤中,观察枝条的长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上述三种方案是否都合理?请说明理由。

(1)甲方案:

(2)乙方案:

(3)丙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玉米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上图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请你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

                                          

(2)该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该玉米田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已标记过的个体4只。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3)该农田种植的玉米收获后,其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饲养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①请绘制上面所述生产者与消费者能组成的食物网:

②假设该农田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

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田能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和用具:取自花盆中的土壤、烧杯、厚纱布、蒸馏水、搅棒、试管、淀粉糊、斐林试剂、碘液、量筒、酒精灯等。请你以“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为课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一)给实验作出假设:                                                       。

(三)该实验的原理是:

(1)                                                ;

(2)                                               ;

(3)                                                   。

(四)实验步骤:

(1)制备土壤浸出液:将取自花盆的土壤放入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来,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作实验组,在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作对照组。

(3)在室温下放置若干天后,取两支试管编号为AA2,各加入A烧杯中溶液10mL,另取两支试管编号为B1 B2,各加入B烧杯中的溶液10mL。

(4)在A1  B1中分别加入等量碘液,A2 B2分别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

(5)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五)结果预测及结论

第一种可能结果及结论

第二种可能结果及结论

第二种可能结果及结论

A1

变蓝

不变蓝

             

B1

变蓝

变蓝

             

A2

砖红色

砖红色

               

B2

呈蓝色(无砖红色)

呈蓝色(无砖红色)

               

结论

                       

                    

土壤浸出液没有将淀粉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6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玉米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每空1分)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上图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请你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2)该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该玉米田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已标记过的个体4只。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
(3)该农田种植的玉米收获后,其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饲养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①上述人工创建的物质多途径利用中,不伴随能量直接传递的途径是                    
                                            
②假设该农田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田能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