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列有关调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 )
内容 方法 实验要点
A 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实际调查法 要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大小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平均值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抽样检测计数 取样之前试管要轻轻震荡
D 研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法采集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
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
注引入植物)。
年 份 | A | B | C | D | E |
1991 | 10.0 | 0.3 | 3.0 | 3.0 | 3.2 |
1992 | 9.2 | 0.7 | 2.1 | 2.0 | 2.8 |
1993 | 8.0 | 1.8 | 1.1 | 0.4 | 1.7 |
1994 | 6.8 | 5.1 | 0.3 | 0.0 | 1.5 |
1995 | 5.5 | 8.7 | 0.0 | 0.0 | 1.3 |
1996 | 4.0 | 9.6 | 0.0 | 0.0 | 0.4 |
1997 | 3.2 | 9.6 | 0.0 | 0.0 | 0.2 |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
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
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
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 1 | 2 | 3 | 4 | 5 |
植株数量 | 200 | 400 | 600 | 800 | 1 000 |
荚果数/株 | 8.3 | 6.1 | 4.6 | 2.7 | 2.1 |
种子数/荚果 | 6.0 | 5.9 | 6.2 | 5.9 | 6.0 |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
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
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C.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同时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多少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以随机抽样的人群为调查对象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丰富度时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数量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