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 时代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 时代 第三次 20世纪40-50年代 “信息 时代 (2)第一次 机器制造业.缝纫业等 第二次 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讯行业等 第三次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 (3)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确立, 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加剧.继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后.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第一次表现:不可能抓住机遇.并且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当时中国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时期.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第二次表现:较被动地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辛亥革命. 原因:①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封建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第三次表现:总体上重视利用科技来促进社会发展.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慢后快. 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新中国刚建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国内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研人员的勤奋努力.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据国家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读全球某产业转移时间及路径表,回答问题.

时间
第一次
(上世纪50年代)
第二次
(上世纪60年代末)
第三次
(上世纪80年代)
第四次
(2008年至今)
产业转移路径
美欧国家向日本
日本向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
欧美日和亚洲四小龙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转移,同时有向周边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
【小题1】上表所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的是
A.石油加工业B.航空航天业
C.汽车生产研发业D.加工制造业
【小题2】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正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成本优势B.技术力量强
C.原料、资金丰富D.市场环境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中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
    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
    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