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成因问题应从自然和认为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分析 1).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e.修建水库 2).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 c 影响海洋旅游业. 3).土壤盐碱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气候--春秋季节干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4).土地荒漠化问题--沙尘暴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a干旱-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b地表物质松散.c大风吹扬 d.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 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5).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②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植被-地表植被稀少,c.土壤-黄土土质疏松 ,d.地形-沟谷发育.坡陡.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6).水资源危机的原因:自然原因--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缺泛蓄水工程 全球变暖.人为原因--用水多.用水不合理. 7).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①.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 ②.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③.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 ④.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⑤.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⑥.城市往往也是考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病是如何产生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了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下面是一道2010年天津高考试题,你能利用此题所给信息将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吗?希望你通过答题,从中悟出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例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右江的流向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2。
(3)据图2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4)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图3、图4)。请从旅游景区三要素来简要评价这种做法。
(上述(1)——(5)题不做,回答下列问题)
二、高考试题二度开发能力训练
(一)审题思维训练
1.提取挖掘本题提供的文字和图像信息
显性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性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老师受到2009年至2010年5月这个时段内哪些热点地理信息的启发,产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背景资料进行命题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题“资源”再开发训练
自然地理部分
3.地球运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一些地区,一年之中阳光在正午时分可以直射到水井的井底,有的地方这种现象每年只能发生一次,有些地方却可发生两次。请回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及所分布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气环境
    广西全年只分三季。每年11月至转年2月为凉季,3月至5月是暖季,6月到10月为雨季。答出凉季和雨季的主导风向及风源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水环境
图中所绘的河流属于我国哪条大河的水系?该水系的内河航运能力与黄河相比哪条更发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然资源
    在地图上描出水能富集的河段。答出其原因?总结我国大江大河水能富集河段分布规律与地形、地势有何相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灾害地理及防治
    近些年来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方,常有地面塌陷形成的大小“天坑”,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及百姓居住安全形成危害,分析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及人为诱发因素各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地理部分
8.人口、民族及文化景观
    1953年中国政府将明朝初年的镇南关改名为睦南关,1965年再度易名称友谊关。(同年还将鸭绿江畔的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将历史上沿用僮族改写成壮族。(1953年将新疆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1954年将内蒙古的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你是文科班的学生,未来的文科人才,请结合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评述上面提及改名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聚落及城市化
    广西境内的一些主要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都是沿江临河而兴的城市。近些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如防城、钦州、北海等地迅速发展成沿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海港城市。试分析上述海港城市迅速崛起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工农业生产
    我国制糖工业的原料取自甜菜和甘蔗,广西是我国最大的制糖工业基地,该地区榨糖选用哪种原料?为什么广西适宜种植这种含糖作物生产?报载2009~2010年度广西糖产量比上年度减产15%,试分析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域联系
    桂林东北方向60千米处的兴安县自古就是广西与湖南两地的天然通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这里开凿了灵渠。发挥空间想象力,兴安县境内在广西与湖南之间是什么地形?你还能答出哪些地区因地形、地势便利被我国先人选择成为交通干线的必经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旅游地理
    到明年六月高考结束后,学校请你组织同学安排一次赴广西旅游活动,因时间和经费问题所限,只能在广西选择一个城市,你首选哪座城市?选择和设计旅游路线主要应注意哪几方面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泥滩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对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防治赤潮有明显作用,有海岸“绿色长城”之美誉。40年前我国有4.2万公顷红树林,由于近几十年人类的经济活动,红树林被大量砍伐,红树林面积已减少到1.46万公顷,目前只是在海南的东寨港、广西山口、湛江高桥、深圳福田还有大面积存留。环保学者认为红树林的处境是——泪尽泣以血。
人类哪些经济活动导致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你对题中提及的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约31°N,103.4°E),汶川地处我国龙门山构造带,处地震多发地区。截止18日14时,汶川地震共造成32477人遇难,220109人受伤(来源:新华网)。阅读下列汶川地震的震中、震源示意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由上述成因所产生的地震均属于_______________地震;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板块交界处,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

2.左图中,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______________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高原物质向__________(方向)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____________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汶川地区发生突然释放。

3.从右图信息可以看出,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次生灾害,这一方面会引起更多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会造成道路受阻,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4.此次汶川地区的的最大地震烈度达11度(标准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左右,烈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5.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征,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人们猝不及防而殃成灾害。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

假如你正好身处地震发生区,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当你处在教室内、建筑物附近和山坡地带时,你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他提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在地震过去一周的时间内,减灾工作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当前的救援工作还将面临哪些新问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 673

    58 365

    唐中期

    12 635

    63 175

    北宋初期

    2l 386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