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约31°N,103.4°E),汶川地处我国龙门山构造带,处地震多发地区。截止18日14时,汶川地震共造成32477人遇难,220109人受伤(来源:新华网)。阅读下列汶川地震的震中、震源示意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由上述成因所产生的地震均属于_______________地震;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板块交界处,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
2.左图中,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______________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高原物质向__________(方向)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____________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汶川地区发生突然释放。
3.从右图信息可以看出,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次生灾害,这一方面会引起更多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会造成道路受阻,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4.此次汶川地区的的最大地震烈度达11度(标准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左右,烈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5.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征,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人们猝不及防而殃成灾害。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
假如你正好身处地震发生区,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当你处在教室内、建筑物附近和山坡地带时,你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他提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在地震过去一周的时间内,减灾工作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当前的救援工作还将面临哪些新问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 户数 |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
隋 | 11 673 | 58 365 |
唐中期 | 12 635 | 63 175 |
北宋初期 | 2l 386 | 106930 |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