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知.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二C×Y (P为人口总量,G为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为粮食播种面积,Y为土地生产率. 材料二:全球人均粮食.土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1)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 (填序号① P×G-C×Y>0. ② P×G-C×Y =0.③P×G-C×Y <0).原因是 . (2)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 . 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 . . (3)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发展 . 技术. (4)根据材料三回答: 甲: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E.自然灾害频繁 乙: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的主要变化有( ) A.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B.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减少 C.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将出现北粮南运的局面 D.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将出现南粮北运的局面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C×Y[式中,P为人口总量,G为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为粮食播种面积,Y为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P×G-C×Y>0 ②P×G-C×Y=0 ③P×G-C×Y<0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请你帮助拟订要优化调整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                过程,从1976到1996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交通条件上:在1976年只有水运和普通公路,到1986、1996具体变化体现在:

                                                                             

(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   ___污染、____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种植______   __、_____   __、副食品等生产。

(4)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题: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 三峡库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表土层贫瘠,保土保水能力极差,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多年来,由于这一地区人口暴涨和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森林减少,植被下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以库区秭归县为例,全县40万亩耕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高达12万亩;占30%:全县坍塌滑坡多达500多处,干旱、山洪、大风灾害年年都有。

② 三峡移民安置的难点在于农村移民的安置,然而,库区的土地资源却恰恰非常不

利于大农业后靠安置移民。以淹没各类土地达6.6万亩的云阳县为例。云阳县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农耕地少;非耕地多;水田少,旱地多;平地厚地少,坡地薄地多;成片地少,零星地多,另外,三峡工程所淹没的4.82万亩耕地虽然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8%,但淹没的却多是江河谷地经过上百年开垦出来的良田好地,受淹后库区四周所剩的荒山草坡大多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水源缺乏,交通不便。在八年移民试点中曾在云阳投资1736万元开发土地1.76万亩,但其中多数耕地都因质量很差,又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如水源、交通等),而无法发挥真正的安置效益。由于库区多数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不仅很少有大型企业,而且现有的中小企业也严重亏损。同时,由于农村移民的生产技能较低,真正能自谋职业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

(1)阅读材料分析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低的自然方面原因有哪些? (3分)

(2)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低的社会经济方面原因有哪些?(2分)

(3)该地区农业生产从其投入上看属于__________密集型农业 ,农产品商品率        

   (填高或低)(2分)

(4)该地区农业普及推广机械化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过去,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一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荒漠化及荒漠化威胁的土地4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祖国的半壁河山!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40%。这种大量的过分施用化肥的状况不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使土壤变得板结。

(1)以上资料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是:

问题①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

问题②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

问题③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

(2)根据资料计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________%,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大量使用化肥外,还有________。

(3)资料中“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主要指

[  ]

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垦耕

C.草原区实际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

D.乱伐森林,给土地“剃光头”

(4)资料中“使土壤变得板结”的原因是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________结构,使土壤________性能减弱,肥力________。为避免此问题的出现,较有效的办法是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屡屡发生,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6)“三北防护林”可以对上述环境问题中的________起到控制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过去,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一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荒漠化及荒漠化威胁的土地4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祖国的半壁河山!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40%。这种大量的过分施用化肥的状况不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使土壤变得板结。

(1)以上资料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是:

问题①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

问题②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

问题③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

(2)根据资料计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________%,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大量使用化肥外,还有________。

(3)资料中“对现有土地过分使用”主要指

[  ]

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垦耕

C.草原区实际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

D.乱伐森林,给土地“剃光头”

(4)资料中“使土壤变得板结”的原因是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________结构,使土壤________性能减弱,肥力________。为避免此问题的出现,较有效的办法是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屡屡发生,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6)“三北防护林”可以对上述环境问题中的________起到控制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材料一: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状况

项目

西汉

人口数量(万)

3

5.9

7.8

5.9

24.4

人口密度(人/km2)

0.38

0.75

0.99

0.75

3.09

城镇(个)

1

6

6

7

7

耕地面积(万顷)

1.65

3.25

4.29

3.13

10

森林面积(万顷)

5.3

4

3.2

1.2

0.29

覆盖率(%)

70

50

40

15

4

畜牧业程度(%)

100

90

70

20

10

工矿业(个)

0

1

0

2

3

灾害频率(次/百年)

0.1

1.2

1.3

1.5

4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________。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

(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________。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______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