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缓解两市间的交通压力.为群众出行.企业商务往来等提供良好条件,(2)完善了京津地区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使环渤海地区的区域交通更加畅达.快捷,(3)促进了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快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4)增加旅游业的“集聚作用 .促进京津两地旅游业的发展. [解析]第l题.京津已有交通线路.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京津冀城市圈的建设有利于城市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护生态平衡.缓解水资源紧张关系不大.第3题.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的意义可从缓解交通压力.完善路网.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实战演练] [答案]1.B [解析]从A到B为2.到C为1.到D为2.到E为3.即A的通达指数为8,从C到A为1.到B为l.到D为1.到E为2.即C点的通达指数为5,同样道理.D点的通达指数为6,E点的通达指数为9 . [答案]2.A[解析]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数值越大.交通网络越发达. [答案]3.B 4.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进口原油.煤.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而出口电子.仪表等工业制成品.因此最可能是工业发达而资源缺乏的日本.此类经济发达国家一般还会输出资金和技术.此类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南半球分布极少.但非洲南端的南非共和国也属此类国家. [答案]5.B[解析]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交通运输方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6.B[解析]长江源头位于唐古拉山的北麓.故②为唐古拉山. [答案]7.C[解析]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许多地方存在着冻土.如果直接把铁路铺在冻土上.随着冻土的冻和融.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很容易将铁路破坏.“以桥代路"可减少冻土的影响.此外.在一些野生动物的重要通道上.“以桥代路"可使铁路不影响动物的活动. [答案]8.D[解析]青藏铁路加强了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联系.加强了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巩固了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答案]9.D[解析]图中设计高速公路路线甲和乙.在ab之间是相同的.bd段上有差异.很显然地形上差异不太大.即对建设成本的影响不明显.说法①不成立.都没有完全沿河谷选线.②的说法也是不恰当的.甲路线只能对1个小城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乙路线对3个小城镇都有明显的效果.③说法正确.选择经过风景区的.可能会产生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破坏.所以④的说法也正确. [答案]10.D [解析]城镇c接近山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环境优美,距离高速公路和小城市b较近.利于游客到达.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二部分是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三部分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及各自特点,二要注意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三要注意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四要注意分析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交通线.重点工程建设的区位选择.交通条件变化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污染等的影响.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世界主要农矿产品的贸易等知识点的考查.2.从考核形式上看.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命题.通过交通线.点.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区域资源生产和需求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了某一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及成因.3.从考核能力上看.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区位因素理解和运用能力.交通与环境污染内在关系的分析能力.农产品的贸易等生产地域联系的分析能力. 命题趋向:今后可能以某一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或以某一城市交通发展为命题背景.通过交通图判断交通网络及特点.并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应关注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1年6月30日,中国最长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开通,市民开车5分钟即可到黄岛。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是国内长度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海底隧道,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社会政治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科学技术因素

6.下列说法最能体现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建设意义的是(  )

A.带动了隧道沿线经济的发展

B.加速胶州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缓解了青岛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证明中国隧道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0年4月28日,中国最长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全线贯通,2011年7月1日正式通车,届时市民开车5分钟即可到黄岛。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是国内长度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海底隧道,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社会政治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科学技术因素

2.下列说法最能体现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建设意义的是(  )

A.带动了隧道沿线经济的发展        B.加速胶州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缓解了青岛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证明中国隧道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新华网2009年10月31日电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上海长江大桥经过严格动静荷载试验,各项指标良好,正式通车,回答问题。

1.上海浦东新区至崇明岛之间修建世界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社会政治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科学技术因素

2.长兴岛与浦东之间修建隧道而非大桥的原因可能是

A.隧道技术难度低

B.避免阻碍航道通航,节省长兴岛有限的土地资源

C.隧道线路比大桥短

D.隧道建设成本更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B航道与A航道相比,B航道更深

B.隧桥工程能够缓解上海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

C.工程可以带动崇明、长兴岛经济的发展

D.三峡大坝会使长兴岛面积加速扩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0年4月28日,中国最长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全线贯通,2011年7月1日正式通车,届时市民开车5分钟即可到黄岛。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小题1】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是国内长度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海底隧道,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社会政治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D.科学技术因素
【小题2】下列说法最能体现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建设意义的是(  )
A.带动了隧道沿线经济的发展
B.加速胶州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缓解了青岛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证明中国隧道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正式建成通车。结合下图,回答题。

1.上海浦东新区至崇明岛之间修建世界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社会政治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科学技术因素

2.下列说法不能说明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建设意义的是           (  )

A.加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B.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C.带动上海周边地区尤其是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经济的发展

D.缓解上海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