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图分析.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甲:荷兰.乙:肯尼亚.继而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判别.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33-35题。

 

 

1.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

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河西走廊     D.塔里木盆地

2.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        

B.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          

D.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3.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分和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如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

A.华北平原B.内蒙古高原C.河西走廊D.塔里木盆地
【小题2】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B.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D.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小题3】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分和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如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河西走廊     D.塔里木盆地

2.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         B.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           D.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3.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分和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天津模拟)下图为“经纬网和晨昏线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幅图中,表示春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关系的是图______;表示夏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关系的是图______;表示冬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关系的是图______。

(2)据图分析,北京时间为____时。

(3)甲、乙、丙三幅图中,20°N比20°S白昼长的是______图,20°N比20°S白昼短的是______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起广泛热议。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下图为海水西调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3题。

33.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

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河西走廊     D.塔里木盆地

34.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         B.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           D.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35.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分和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