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即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诸多数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江苏在不断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个角落。
材料二:江苏与全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图(图21)。
材料三:我国部分地区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表3)。
年份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江苏 | 0.92 | 0.89 | 0.85 |
上海 | 0.88 | 0.87 | 0.83 |
浙江 | 0.9 | 0.86 | 0.83 |
山东 | 1.28 | 1.23 | 1.18 |
安徽 | 1.21 | 1.17 | 1.13 |
福建 | 0.94 | 0.91 | 0.88 |
江西 | 1.06 | 1.02 | 0.98 |
广东 | 0.79 | 0.77 | 0.75 |
北京 | 0.8 | 0.76 | 0.71 |
|
|
|
(1)当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时,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 。
(2)下列有关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双选)
A.重工业比重的提高,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定上升
B.江苏与全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单位GDP能耗降低
D.电力消费与经济的增长一般是同向的,但不一定同步变化
(3)请根据表3中相关数据在图22中作出2005~2007年江苏省单位GDP能耗柱状图。这一时期江苏省单位GDP能耗变化特点是 ▲ 。原因是
▲ 。
(4)江苏省与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相比,单位GDP能耗较 ▲ 。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确保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请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5)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生态问题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总体呈恶化趋势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
A.发展经济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D.整治生态环境
(3)我国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
B.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C.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D.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需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
(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5)下列做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B.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C.在大湖泊周围将部分水域改造成良田,解决人多耕地少的矛盾
D.在山区的陡坡修梯田,提高粮食总产量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5)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生态问题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总体呈恶化趋势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
A.发展经济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D.整治生态环境
(3)我国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
B.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C.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D.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需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
(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5)下列做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B.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C.在大湖泊周围将部分水域改造成良田,解决人多耕地少的矛盾
D.在山区的陡坡修梯田,提高粮食总产量
读下图,“我国部分省区图”,回答
有关中部地带发展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湖北适合发展电力工业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工业
B 湖南、山西适合发展煤炭工业
C 内蒙古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牧区的生态环境
D 东北地区实行天然林保护,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