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几名科学家表示.2006年9月21日至30日南极臭氧层空洞已达到1060万平方英里.创有史以来臭氧层空洞的最大记录.据此回答11~12题. 11.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出现的时间是 ( ) A.南极的春季 B.南极的夏季 C.南极的秋季 D.南极的冬季 12.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 2003年7.8月份.我国东南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如下图所示为8月2日出现39 ℃高温的地区.据此完成13~15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相关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中国已越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越过了1/3。据海关统计,2004年头4个月我国原油进口达到4777亿吨,预计全年原油进口量将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

  材料二:

中国石油供需演变及未来(预测)石油供需平衡

  材料三:

(1)来自西亚地区的石油占我国进口的比重约为______%以上,挪威的原油主要产自______地区。

(2)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3)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  ]

①海运条件优越
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国防安全的需要
④石化发达的城市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4)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相关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中国已越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越过了1/3。据海关统计,2004年头4个月我国原油进口达到4777亿吨,预计全年原油进口量将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

  材料二:

中国石油供需演变及未来(预测)石油供需平衡

  材料三:

(1)来自西亚地区的石油占我国进口的比重约为______%以上,挪威的原油主要产自______地区。

(2)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3)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  ]

①海运条件优越
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国防安全的需要
④石化发达的城市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4)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据路透社报道,1907次航班于马瑙斯当地时间2006年9月29日下午2时36分(北京时间30日2时36分)起飞,但没有按预计时间下午6时12分抵达首都巴西利亚。据戈尔航空公司证实,这架客观是与一小型飞机相撞坠毁,14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巴西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事件。结合图回答问题。

此次空难的搜寻工作进展十分困难,其原因可能是(    )

A.事发地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气象条件复杂

B.事发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多对流雨天气,飞机不能准时起飞

C.事发地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能见度低

D.事发地位于亚马孙平原,有浓密的热带雨林,且许多树木高数十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据路透社报道,1907次航班于马瑙斯当地时间2006年9月29日下午2时36分(北京时间30日2时36分)起飞,但没有按预计时间下午6时12分抵达首都巴西利亚。据戈尔航空公司证实,这架客观是与一小型飞机相撞坠毁,14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巴西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事件。结合图回答问题。

此次空难的搜寻工作进展十分困难,其原因可能是(   )

A.事发地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气象条件复杂
B.事发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多对流雨天气,飞机不能准时起飞
C.事发地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能见度低
D.事发地位于亚马孙平原,有浓密的热带雨林,且许多树木高数十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据路透社报道,1907次航班于马瑙斯当地时间2006年9月29日下午2时36分(北京时间30日2时36分)起飞,但没有按预计时间下午6时12分抵达首都巴西利亚。据戈尔航空公司证实,这架客机与一小型飞机相撞坠毁,14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巴西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事件。读图,回答1—2题。
 
1、此次空难的搜寻工作进展十分困难,其原因可能是
[     ]
A、事发地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气象条件复杂
B、事发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多对流雨天气,飞机不能准时起飞
C、事发地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能见度低
D、事发地位于亚马孙平原,有浓密的热带雨林,且许多树木高数十米
2、有关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
B、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
C、是首都迁都的典型代表
D、逆城市化现象非常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