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例5.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自转产生了 交替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 (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处无偏向(因为那里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3)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 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小时.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 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 体.(地球赤道半径为 千米.极半径为 千米). [能力训练]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发现“天圆地方”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更是使人一看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材料2:麦哲伦环球探险航线示意图,见下图: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所提供的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经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千米。这是由于受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形成的。

(2)麦哲伦是西班牙的航海家,自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他率领船队成功地绕地球航行了一周。回到西班牙时,他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3)船队经过南美洲最南端之后,船员们从海洋中打上的海水比若干天前在巴西沿岸打上的海水的味道淡多了。

(4)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途经印度洋海域时逆风逆流。

(5)航线由太平洋至印度洋间,分别历经了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自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A)正式出发,11月29日抵达中山站,并于2012年4月8日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港,历时164天,航程3万余海里。图是航行路线,图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码头(B)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


(1)考察队出发时,A此时的气候特点是                 。B处的气侯类型是               ,此时的气候特点是          ,原因是        。(4分)
(2)考察船出发途经②附近时,航行速度变       ,原因是        ;经过③时很艰难,原因是                          。(3分)
(3)从①→②→③体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形成的基础是     。(2分)
(4)从出发到抵达中山站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        (填字母),此期间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2分)
(5)图中甲处的节气是_______。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范围是                                     ,此时威海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4分)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自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A)正式出发,11月29日抵达中山站,并于2012年4月8日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港,历时164天,航程3万余海里。图是航行路线,图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码头(B)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

(1)考察队出发时,A此时的气候特点是                 。B处的气侯类型是               ,此时的气候特点是          ,原因是        。(4分)

(2)考察船出发途经②附近时,航行速度变       ,原因是        ;经过③时很艰难,原因是                          。(3分)

(3)从①→②→③体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形成的基础是     。(2分)

(4)从出发到抵达中山站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        (填字母),此期间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2分)

(5)图中甲处的节气是_______。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范围是       ,此时威海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4分)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6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报道,仅4月16日至17日北方某城市降尘总量就超过30万吨。“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主要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来探究这些问题。

(1)从小林查得的上图“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

图中还可以判断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填国家名称);境内源区主要是内蒙古和________(填省区名称)。

(2)经查找和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

(3)小林利用所获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上边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原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__”防护林体系。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

A.根系发达   B.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C.茎变态成刺  D.叶片大而薄

(6)在探究过程中,小林还发现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漠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有报道说,“五一”长假期间55名游客被困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并有一人遇难。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