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冬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大豆--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能力训练]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成渝经济开发区资源、交通与城市分布及发展规划图。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成渝经济区将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高起点、有选择地承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轻工、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打造18条产业链。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30°N的地形特征。(4分)

(2)材料一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材料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发展           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6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重庆浓雾出现的主要季节是______,并分析该季节浓雾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5)根据材料二,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城市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简述成渝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已超过年消费量的1/3。其中进口原油的4/5左右都是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因此我国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国内专家最近提出了从缅甸修一条榆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该计划使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直达云南(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材料二:随着“2010东盟和中国联合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一个将近20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场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1)图中A河是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            ,此河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南北狭长,

请简述其原因 (2分)

(2)与欧盟相比,东盟具有的优势是(    )。(选择填空) (2分)

A.劳动力资源    B.市场        C.科技        D.交通区位

(3)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至昆明线路,与经管道运输从中亚和俄罗斯进口石油相比,该线路最主要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是什么?(提示:从油源和运输方式分析) (3分)

(4)该区域具有世界意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  ,试简要分析其有利自然原因。(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图回答问题(图中箭头所示为盛行风向)

 

 

 

 

 

 

 

 

 

 

    A.水泥厂   B.印染厂   C.电镀厂   D.火电厂

    E.服装加工厂   F.菜地 G.农田

(1)图中有两处区位选择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不合理,因为  

                                

                  不合理,因为 

    

(2)从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不同,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不同等方面考虑,F和G布局是否合理:                                 

理由:                          

                  

 

长春市十一高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