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 八).等太阳高度线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5.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日影最短. 6.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7.有关知识点: a.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b.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c.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d.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 案例: 如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图,读图回到: 1.E点的地理坐标为( ) A. B. C. D.. 2.E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夜等长 C.极夜 D.极昼 3.③地与①地的经度差是 30° 4.若②④地有一直杆,其影子朝向 . 解析: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经度70°E ,纬度10°N ,E点与直射点的太阳高度相差90°,纬度也相差90°,所以E点的纬度为80°N,不在同一条经线上,有极昼现象.此图中北极点在E点以南,因此,E点的经度为110°W.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③地和①地的经度差大于两点的太阳高度差.此时太阳在④地的西南天空,所以物体的影子应指向东北.答案:1.C 2.D 3.大于 4.东北.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1)

若上图为等高线,等高线数值向东渐小,其中最小值为100米,等高距为100米。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降水最多的是乙

B.

气温最高的是丙

C.

最适宜林木生长的是甲

D.

气压最低的是丁

(2)

若此图是以甲为中心的等震线,则

[  ]

A.

同一等震线上震中距相同

B.

破坏程度表现为甲>乙>丙>丁

C.

各点数量关系为丁>丙>乙>甲

D.

甲点为震源

(3)

若图中等值线为等压线,且等压线数值向东渐小,则图中各点不可能出现的风向为

[  ]

A.

西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广东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大坝工程于1958年7月动工,翌年10月蓄水。蓄水后不久,这个以往地震极少的地区,地震活动开始频繁发生。从1960年5月开始不断有有感地震发生。下图是1962年3月19日河源地震(里氏6.1级)等震线分布图。据此回答各题。

1.以上材料说明        (    )

    A.地震活动具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的特点

    B.图示地区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C.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关联性

    D.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震

2.本次地震对图中A、B两地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强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A.B地的经济更发达     

B.B地的震级小于A地

    C.A地城市分布更密集         

D.震中距A地大于B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广东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大坝工程于1958年7月动工,翌年10月蓄水。蓄水后不久,这个以往地震极少的地区,地震活动开始频繁发生。从1960年5月开始不断有有感地震发生。下图是1962年3月19日河源地震(里氏6.1级)等震线分布图。据此回答各题。

以上材料说明        (    )

    A.地震活动具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的特点

    B.图示地区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C.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关联性

    D.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震

本次地震对图中A、B两地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强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A.B地的经济更发达     

B.B地的震级小于A地

    C.A地城市分布更密集         

D.震中距A地大于B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bf表示______。

(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______。

(3)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大到小排列应是____________。

(4)图中地面上的三条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  )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合

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

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

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

5)地震易发区是______。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ab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________________。

(3)c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比f点____________,从图上可看出的原因是c点的___________比f点小。

(4)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小到大排列应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地面上的三角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______________。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会

  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

  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

  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