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项 目 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案例剖析 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 考题1 下图为某大城市1947年和1981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图回答: 从图中可见.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 .具体表现有: A .B . C .D . 考题1点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图中一方面反映出该城市地域面积稍有扩大.另一方面郊区面积扩大并出现了若干卫星城.工厂也由城区向郊区扩散.此外城区外围还增设了许多大型商场和两块大面积的公园绿地.高速公路从城区的西南方向经过.在解题过程中须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和整理.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得出该地城市化的主要趋势是郊区城市化.与此同时必定伴随着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答案:郊区城市化 A.人口向郊区迁移 B.工厂向郊区迁移 C.郊区新建有商场和公园绿地 D.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总结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发现和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城市化的具体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点2.世界城市化进程 (1)时间上:①产业革命前:城市化速度缓慢. ②产业革命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空前发展. (2)空间上: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比较表: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快速发展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发达国家 后期 早 慢 高 大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 向城市迁移 发展中国家 中期 晚 快 低 小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考题2 (典型例题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然后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城市化水平.辨别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 是 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 曲线.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是 .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它的 的发展水平. 考题2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0%-50%.据此可以判断第题关于城市化特点可以根据各国特点很容易地回答.因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答案: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3)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口增长过快.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在少数大城市 (4)社会经济. 考点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 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 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浊,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 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影响人类继康 光污染 城市建筑玻璃墙幕.城市灯光 建筑玻璃墙幕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炫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 磁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 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 高频电磁信号 影响人体健康 考题3 英国泰晤土河曾受过严重的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他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 .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综合上述资料.并根据“伦敦简图20-3 和“伦敦人口增长图20-4 回答下列问题. (1)伦敦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第 次技术革命时期.它反映了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是 (2)伦敦老城区的白天人数达1 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原因是由于人们对 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 逐步完善.这种现象被称为 . (3)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 (4)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和 . (5)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 考题3点拨:本题解答容易走进两个误区:①不能充分将文字材料和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与伦敦的地形图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它们的结合点.②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首都伦敦过去也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答案:环境质量基础设施逆城市化(3)硫氧化合物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的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排人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5)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总结提示:本题以伦敦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伦敦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为切入点.考查英国城市化的特点.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酸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河流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与“长江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快、投资环境佳的两个区域。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从省级行政区划上看,两地区有差异:“珠三角”各地同属广东省;“长三角”各地则分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别:“珠三角”主要是________(政策),“长三角”主要是________。分析“珠三角”该项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________。

(3)从吸收外资上看,“珠三角”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而“长三角”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

(4)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两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近十几年都很快。试简述城市化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其主要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但近两年,两区域都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长期实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供给短缺

B.沿海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许多民工在当地便可以就业

C.由于两地区生活成本高,民工更愿意到生活成本低,相对工资高的地方工作

D.两地企业应在提升工资的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E.两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向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据此回答题。

1.城市化的标志是

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建筑密度增大 ④城市数目增多 ⑤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与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特征不相符的是

A.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不断出现

B.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现象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

D.发展中国家人口仍以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据此回答题。


1.城市化的标志是
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建筑密度增大 ④城市数目增多 ⑤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1. A.
    ①②④
  2. B.
    ①②⑤
  3. C.
    ②③④
  4. D.
    ②④⑤

2.与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特征不相符的是


  1. A.
    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不断出现
  2. B.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现象
  3. 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
  4. D.
    发展中国家人口仍以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依次是

A.色球、日冕、光球         B.日冕、色球、光球

C.光球、色球、日冕         D.色球、光球、日冕

2.太阳黑子和耀斑

A.都发生在①               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             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问题。

1.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2.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3.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廓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4.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燃烧煤炭、酸雨

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

D.空凋冰箱、光化学烟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