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
(1)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相应空格内:
A________(河名)B________(水利枢纽)
C________(灌区)D________(灌区)
(2)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其________游地区,对该地区实施的________工程是根治黄河泥沙的重要措施。
(3)黄河水量不足,为满足下游地区的用水,国家已决定实施________工程,从________调水解决黄淮海流域地区缺水问题。
读“淮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描述淮河的水系特点?
(3)2003年6~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和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导致淮河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上游毁林开荒 |
B.黄河南泛夺淮 |
C.下游填湖造田 |
D.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
(5)2003年的淮河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但与1991年相比,受灾程度大大减轻,可谓“大水小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多项)
[ ]
A.南水北调工程 |
B.增加人海水道 |
C.新修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
D.近几年持续干旱 |
E.全球定位系统预报准确 |
(6)下列治理措施,适合淮河流域的是
[ ]
A.开挖人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读“淮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描述淮河的水系特点?
(3)2003年6~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和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导致淮河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上游毁林开荒 |
B.黄河南泛夺淮 |
C.下游填湖造田 |
D.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
(5)2003年的淮河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但与1991年相比,受灾程度大大减轻,可谓“大水小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多项)
[ ]
A.南水北调工程 |
B.增加人海水道 |
C.新修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
D.近几年持续干旱 |
E.全球定位系统预报准确 |
(6)下列治理措施,适合淮河流域的是
[ ]
A.开挖人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读淮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_________河;②_________江。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描述淮河水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3年6~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的_________特点和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导致淮河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
[ ]
(5)2003年的淮河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但与1991年相比,受灾程度大大减轻,可谓“大水小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多项选择)
[ ]
A.南水北调工程
B.增加入海水道
C.新修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D.近几年持续干旱
E.全球定位系统预报准确
(6)下列治理措施中,最适合淮河流域的是
[ ]
A.开挖入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读淮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_________河;②_________江。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描述淮河水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3年6~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的_________特点和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导致淮河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
[ ]
(5)2003年的淮河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但与1991年相比,受灾程度大大减轻,可谓“大水小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多项选择)
[ ]
A.南水北调工程
B.增加入海水道
C.新修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D.近几年持续干旱
E.全球定位系统预报准确
(6)下列治理措施中,最适合淮河流域的是
[ ]
A.开挖入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