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图2-3,分析回答问题。(20分)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29° 53′S, 31° 03′E),《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德班(1961-1990)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平均高温(°C) |
28 |
28 |
28 |
26 |
25 |
23 |
23) |
23 |
23 |
24 |
25 |
27 |
25 |
平均低温(°C) |
21 |
21 |
20 |
17 |
14 |
11 |
11 |
13 |
15 |
17 |
18 |
20 |
17 |
降水量(mm) |
134 |
113 |
120 |
73 |
59 |
28 |
39 |
62 |
73 |
98 |
108 |
102 |
1,009 |
1.根据图2-3,说明南非这一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及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分析德班的气候特征,并试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方面加以解释。
3.图2-3中A洋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说明其对沿岸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4.指出“德班气候大会”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5.按照能源的可再生性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 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
。(至少答出两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丹麦的萨姆索岛是气候保护专家的圣地,通过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秸秆燃料与从牛奶提取热量的热交换器的运用,这里的居民所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要多。这也使得萨姆索岛成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的一个宣传典范。
材料二 位于英国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得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 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受全球变暖影响,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大量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完成这一减排目标面临一定的挑战,这其中包括我国的对外商品贸易结构。
年份 | 我国能源相关CO2排放总量(Mt-CO2) | 贸易出口内涵CO2 量(Mt-CO2)占总排量(%) | 贸易进口内涵CO2量(Mt-CO2)占总排量 (%) | 贸易进出口净内涵CO2总量(Mt-CO2)占总排量(%) | |||
2004 | 4696 | 1442.4 | 30.70 | 468.2 | 9.97 | 974.2 | 20.75 |
2005 | 5200 | 1765.2 | 33.90 | 549.2 | 10.56 | 1216.0 | 23.38 |
2006 | 5696 | 2086.4 | 36.60 | 646.8 | 11.36 | 1439.6 | 25.27 |
注:贸易出口中的内涵CO2量实质是别国在享用我国出口商品时而避免在本国排放的CO2量。
(1)分析萨姆索岛发展风能和畜牧业的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2)图示区域的地貌受地质时期的气候影响明显,试举三例,并对成因加以说明。(8分)
(3)分析材料二中所描述的现象对欧洲西部气温的可能影响。(4分)
(4)结合材料三,从能源利用、工业结构、对外贸易方面说明我国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上面临的挑战有哪些?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提出你合理的建议。(12分)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北京日前公布了由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进行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提出,北京将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模式形成城市空间新格局。“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东部发展带”是未来城市产业与人口布局扩展的主要地带;“西部生态带”则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适度发展地带。“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多的压力。
(1)根据下表中的多年平均北京气温、降水资料,描述北京的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平均气温(℃) | -4.3 | -1.9 | 5.1 | 13.6 | 20.0 | 24.2 | 25.9 | 26.4 | 16.9 | 12.7 | 4.3 | -2.2 |
降水量(mm) | 2.6 | 5.9 | 9.0 | 26.4 | 28.7 | 70.7 | 175.6 | 182.2 | 46.7 | 18.8 | 6.0 | 2.3 |
(2)水资源短缺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建设节水型城市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主要途径有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②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③在山区修建大型蓄水工程 ④适度提高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结合左图提供的信息,试分析将西部定为北京生态环境带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
(4)据图说明东部发展带未来重点发展的主要产业部门,并分析发展这些产业的有利条件。
。
(5)预计到2008年,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550万。简述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并根据所给材料归纳说明缓解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
自然地理部分
地图能力测试题
自然地理部分
1、地图能力测试题
S市所在国家是________,地形区为________。三幅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________,空间范围最小的是________(以图中城市字母代表)。
2、地球运动知识能力测试题
崇拜太阳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传承文化。某河流漂流探险队,希望能在90天的时间里都有太阳神的保佑进行漂流,即正午时分都在无日影的环境下漂流。他们应在本题中哪条河流进行漂流(河流名称)?漂流从哪天开始,哪天结束?请简述理由。
3、大气环境知识能力测试题
“飓风”在《地理词典》中注释为:“泛指其有狂风的任何热带气旋及风力达到十二级的任何大风”。在本题提供的“飓风移动路径”图示中,飓风登陆时,陆地沿海吹什么风向的风?在本题提供的另两幅地图所示地区是否也具有此现象?
4、陆水环境知识能力测试题
S市所在地区河口,中间有一狭长岛屿把河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北支水深0-2米,南支水深5-7米。专家预测若无人为力量干预.该岛将可能与北岸陆地相连。
请说出该岛屿的名称及成因,并解释南支比北支的河水深的原因。
南支河水已经很深了,为什么年年还需要进行人工疏浚?请说明理由。
S市所在地区河口水文站的计量数据表明,近十几年来,该河输沙量较历史水文资料有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原因。
5、自然资源知识能力测试题
S市所在地区的东南海域有该国最大的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6、灾害地理知识能力测试题
2011年3月11日,人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了8.8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S市一位投资海水养殖的朋友打电话咨询,担心海水污染会影响到S市海域。我们应用哪些海洋知识可以帮助他打消顾虑,放心把海洋养殖事业搞下去?
人文地理部分
7、人口、民族及文化景观知识能力测试题
Y市所在国家的主要居民为________(民族)人,该民族属于________色人种,该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大洲的区位)。
试分析Y市所在国家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8、聚落及城市化知识能力测试题
读图分析Y市和S市港口的区位有何不同?近年来S市港区逐渐向河口及南部海湾中的岛屿迁移,其他国家的这类港口也有同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9、工农业生产知识能力测试题
S市郊区是传统的棉花产区。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的松江府就成为该国的棉纺织中心,到了近现代S市发展成为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1952年该市郊区棉花种植面积达216.5万亩,而1990年仅为19.4万亩。试分析S市郊区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的原因及该地区种植优质棉花的不利气候因素。
10、地域联系知识能力测试题
Y市国家境内一运河是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间的海上航运捷径。请在下图(左上图)中描出该运河并加注该运河的名称;在世界地图上绘出由黑海航经土耳其海峡、该运河、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至日本的海上航线。
11、旅游地理知识能力测试题
旅游业是Y市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请你举例说明该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条件。
台湾游客赴S市相邻地区旅游,多数人都要去拜谒________,请你说出他们前往的理由。
12、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知识能力测试题
Y市国家的长绒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产区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这里土壤肥力在下降;沿河土地盐渍化加重;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大的后退距离达1-2千米;河口近海地区的鱼类资源也在减少。试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