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意.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溶液的方法. 实验步骤: ① 计算. ② 称取10.6克无水碳酸钠. ③ 将无水碳酸钠放入 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④ 冷却至室温. ⑤ 将溶液小心地注入100mL的 中.用蒸馏水洗涤 两次.洗涤液均注入 中.振荡.使溶液均匀混合. ⑥ 加水到液面接近刻度 处.改用 加水至 正好跟刻度相切. ⑦ 塞好瓶塞.反复摇匀即可. 由以上过程.你推知该实验的具体名称为: . 实验分析:可能有哪些不当操作会对所配制的溶液浓度造成误差? ⑴ ⑵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实验室测定含碘废液中I的含量以及碘的回收过程如下:
Ⅰ.含碘废液中I含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废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5 mL 2 mol·L-1 H2SO4和10 mL 20% NH4Fe(SO4)2·12H2O溶液,摇匀。小火加热蒸发至碘完全升华,取下锥形瓶冷却后,加入10 mL 2 mol·L-1H2SO4,加入几滴二苯胺磺酸钠(用作指示剂),用0.0250 mol·L-1标准K2Cr2O7溶液进行滴定至终点。重复3次,数据记录如下表:
(已知反应:①2Fe3+2I=2Fe2+I2 ②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次数
1
2
3
滴定体积(mL)
19.60
19.65
19.55
 
Ⅱ.碘的回收
取250 mL含碘废液于烧杯中加入按上述计算所需的Na2S2O3溶液,并将CuSO4饱和溶液在不断搅拌下滴加到废液中,加热至70℃左右完全反应(已知:2I+2Cu2+2S2O32-=2CuI↓+S4O62-)。过滤,得到的沉淀按图1进行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从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浓硝酸(注意滴液的速度)完全反应后,通过减压过滤,得到粗碘固体产品和抽滤液。然后按图2进行粗碘的提纯。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移液管量取废液时,将移液管竖直放入稍倾斜的锥形瓶中,接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2)在盛有废液的锥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滴定有关数据,该废液中I含量是________g·L-1
在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
A.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滴定前平视读数
B.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标准K2Cr2O7溶液润洗
D.盛标准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4)在图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图2装置进行粗碘提纯,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a、b为冷凝水进出口,其中________(选填a或b)接水龙头进水。最终得到较高纯度的单质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室测定含碘废液中I的含量以及碘的回收过程如下:

.含碘废液中I含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废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5 mL 2 mol·L1 H2SO410 mL 20% NH4Fe(SO4)2·12H2O溶液,摇匀。小火加热蒸发至碘完全升华,取下锥形瓶冷却后,加入10 mL 2 mol·L1H2SO4,加入几滴二苯胺磺酸钠(用作指示剂),用0.0250 mol·L1标准K2Cr2O7溶液进行滴定至终点。重复3次,数据记录如下表:

(已知反应:2Fe32I=2Fe2I2 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次数

1

2

3

滴定体积(mL)

19.60

19.65

19.55

 

.碘的回收

250 mL含碘废液于烧杯中加入按上述计算所需的Na2S2O3溶液,并将CuSO4饱和溶液在不断搅拌下滴加到废液中,加热至70左右完全反应(已知:2I2Cu22S2O32-=2CuI↓S4O62-)。过滤,得到的沉淀按图1进行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从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浓硝酸(注意滴液的速度)完全反应后,通过减压过滤,得到粗碘固体产品和抽滤液。然后按图2进行粗碘的提纯。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移液管量取废液时,将移液管竖直放入稍倾斜的锥形瓶中,接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2)在盛有废液的锥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滴定有关数据,该废液中I含量是________g·L1

在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

A.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滴定前平视读数

B.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标准K2Cr2O7溶液润洗

D.盛标准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4)在图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图2装置进行粗碘提纯,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ab为冷凝水进出口,其中________(选填ab)接水龙头进水。最终得到较高纯度的单质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室测定含碘废液中I的含量以及碘的回收过程如下:
Ⅰ.含碘废液中I含量的测定
用移液管量取25.00 mL废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5 mL 2 mol·L-1 H2SO4和10 mL 20% NH4Fe(SO4)2·12H2O溶液,摇匀。小火加热蒸发至碘完全升华,取下锥形瓶冷却后,加入10 mL 2 mol·L-1H2SO4,加入几滴二苯胺磺酸钠(用作指示剂),用0.0250 mol·L-1标准K2Cr2O7溶液进行滴定至终点。重复3次,数据记录如下表:
(已知反应:①2Fe3+2I=2Fe2+I2 ②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次数
1
2
3
滴定体积(mL)
19.60
19.65
19.55
 
Ⅱ.碘的回收
取250 mL含碘废液于烧杯中加入按上述计算所需的Na2S2O3溶液,并将CuSO4饱和溶液在不断搅拌下滴加到废液中,加热至70℃左右完全反应(已知:2I+2Cu2+2S2O32-=2CuI↓+S4O62-)。过滤,得到的沉淀按图1进行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从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浓硝酸(注意滴液的速度)完全反应后,通过减压过滤,得到粗碘固体产品和抽滤液。然后按图2进行粗碘的提纯。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移液管量取废液时,将移液管竖直放入稍倾斜的锥形瓶中,接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2)在盛有废液的锥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滴定有关数据,该废液中I含量是________g·L-1
在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
A.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滴定前平视读数
B.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标准K2Cr2O7溶液润洗
D.盛标准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4)在图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图2装置进行粗碘提纯,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a、b为冷凝水进出口,其中________(选填a或b)接水龙头进水。最终得到较高纯度的单质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铁盐、亚铁盐是实验室常用的药品。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若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稀硝酸,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变黄。为检验最后溶液中是否还有亚铁离子剩余,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已酸化的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向FeSO4溶液中加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无现象,再滴加H2O2,溶液变红,继续滴加H2O2,红色逐渐褪去,且有气泡产生。呈红色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已知:11H2O2+2SCN→2SO42—+2CO2↑+ N2↑+10H2O +2H+ 若生成1mol N2,H2O2和SCN的反应中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是        mol。

(3)由以上实验,推断Fe2+、S2—和SCN的还原性强弱       (按从强到弱顺序排列)。

(4)向FeCl3溶液中加入KOH溶液至过量,微热,再通入Cl2,可观察到溶液呈紫色(高铁酸钾:K2FeO4)。写出此过程的离子方程式、配平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Ⅰ 铁盐、亚铁盐是实验室常用的药品。

请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向酸化的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KI溶液,溶液变成棕褐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向酸化的FeSO4溶液中加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再滴加双氧水,溶液变红色。继续滴加双氧水,红色逐渐褪去,且有气泡产生。

写出上述变化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Fe3+3SCN=Fe(SCN)3

③11H2O2+2SCN=2SO42+2CO2↑+N2↑+10H2O+2H

若生成1mol N2,H2O2和SCN的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3)根据以上实验,推断Fe2+、I和SCN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Ⅱ 某课题组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探究脱氮原理。

(4)实验前:①先用0.1 mol·L-1H2SO4洗涤Fe粉,其目的是      ,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②将KNO3溶液的pH调至2.5;③为防止空气中的O2对脱氮的影响,应向KNO3溶液通入      (写化学式)。

(5)如图表示足量Fe粉还原上述KNO3溶液过程中,测出的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pH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部分副反应产物曲线略去)。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t1时刻前该反应生成的阳离子分别是            。t1时刻后,该反应仍在进行,溶液中NH4+的浓度在增大,Fe2+的浓度却没有增大,可能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